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去烦得乐,开发智慧的唯识心理学
1 2 3 4 5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去烦得乐,开发智慧的唯识心理学(4)

────────────────────────────────

九华山佛学院黄祖相

 

(二)禅修的实践心理

1 、信:就是信仰的心理。坚信佛法僧三宝的实、德、能。实就是有实事实理,德就是功德殊胜,能就是能得能成就。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人要追求自己信仰的真理,不论在危难的时代,或在安逸的日子中,在德行的锻炼中,在向上的追求中,自净净他的信德绝不可少。在禅修中信更重要,对佛法、禅修的法门、善知识的指导,要充分的信任,有信心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学与修并行,见与习合一。

2 、精进:就是勤奋勇猛精进的心理。有信仰有信心,还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地实行,才能得到实际的效应。若只是随兴趣、凑热闹,如蜻蜓点水,那是无用的。

3 、念:就是意念、当下一念的心理。不论是念佛号、诵经、持咒、思维法义作观想要念念不停,念念相续,在完全正念的氛围中,身心融入清净殊胜的法境之中。

4 、定:定即不动,就是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心理状态。只有精神集中、精力专注,才有突破的作用力。

5 、慧:就是以智慧来观照。观照什么?观照世间法,观照人生百态。如何观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只有佛法才能明辨世间法的是非,通过观照世间法才能显现佛法的真知灼见。特别是观照人生百态,才能明确苦集灭道的四谛之真,才能确信十二因缘的理,这是禅修的关键。禅就是悟,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因缘法。修就是观照,观因缘所生的法。法是佛学中对万事万物的统称,宇宙万事万物称为万法,但万法唯识所变。识在何处?在人心中,在人的意之中,心即是意识。意识混沌不清时,能观的心,所观的境都是虚妄假执,心不是自主的心,因为外境的牵引才引发分别心思,境不是实在的境,因为心想它才显示为所观的境象。

( 1 )观境:境就是心认识的对象,以色为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是无,而是表示物质变化的内部规律,空就是能变,为什么能变?因为各种事物都是由许多条件组合而成的,条件变化了它就随着变,所以任何事物都无自在的永恒不变的特性。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多种条件合成的暂时现象,条件变化了,他的状态与性质也跟着变化。例如空气中的氧(O2)是无味的气体,但三个氧原子组成的臭氧(O3)就会发出臭味。这个臭味从何而来?从第一个原子来?从第二原子来?还是从第三原子来?实际每一个原子都没有臭味。此味不从外来,不从内生,也不从中间出,唯从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可知,此臭味实无自在的不变的特性。若臭氧(O3)因条件改变而一分为二或为三时,臭味就不存在了。所以,客观事物从实质上讲是不实在的,因为它随时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某一时空下的现象,不可能不变,因此称之为假象。这种现象上的有称之为假有,犹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人若执着它、追求它,必徒劳无获,自寻烦恼。

( 2 )观识:就是能观的识。识就是意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也是由许多条件组合成的,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形成的种种因素,由此共同构成人的识。识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它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合称六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以耳识为例,它能听的声波只是在二十赫兹至二万赫兹之间。以眼识为例,它只可看到可见光,对红外光、紫外光、 X光就无能为力了。所以由前五识所认知的事物极其有限,即使高级科学仪器也只能略有改善而已。前五识所搜集的信息,汇集到第六意识进行分别、归纳,形成种种概念,并进行推度思考,这称之为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种思维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带有许多错误的成分。首先,其信息来源于前五识就是极片面的,好像盲人摸象。更主要的是第六意识的能力也极其有限和有障碍,好像人的视力因戴的矫视眼镜不同,得到的图象清晰度和色彩也不同。因为意识本身的能力是由识种和许多相关条件所合成的,此一时不同于彼一时,此一识不同于彼一识,它是随内因外因变化而变化,我们不应该执着过去与现在的种种概念、观点、理论,它们也都是假象,不清楚的识像,是无明的识,有杂染的识。观过去,现在的种种无明的识若说有,却什么都得不到,这就是识的虚妄性;若说无,却在脑海中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就不是无,但实际却不可能实得,如此可见,能观的识,也就是能知的心非有非无,也是亦有亦无。这就是识的空性。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