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去烦得乐,开发智慧的唯识心理学
1 2 3 4 5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去烦得乐,开发智慧的唯识心理学(5)

────────────────────────────────

九华山佛学院黄祖相

 

( 3 )心境合一。能观的识与所观的境都是假象,由能观与所观合成的心也是假象。其实并无心外之境,因为境由心造。更无境外之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因为心境不相离。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心与境不相离,主观与客观没有对立,对立就是二元化,二元化必然是片面的错误的。只研究客观事物而不知治疗主观意识上毛病的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都是视力先天不足者,其发明发现的理论都是暂时的、片面的、非真实可靠的,因为它都是因缘所生,唯识所变的。

禅修之中,若能解悟缘起所生法,万法唯识所变,并进一步到实证境界,就能转迷为悟,转识成智,证得法身,法身就是透视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是无漏失的大智慧。

6 、轻安:就是身心轻松舒畅,安详怡悦。禅修的过程实际是一种身心调和的过程。凡夫的身体与心灵是分离的,所想与所做常常是不一致的,心想与口说往往是两个样,所以我们的身心总是处于分离状态,很难统一。有些人甚至还会心灵破碎,思绪纷乱。禅修就能调和身心,使身心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身心就会产生轻安。

7 、行舍:行就是思想行为,舍是舍弃私心杂念。行舍就是没有自私动机的思想心理。禅修的目的就是修正人的私欲杂念,化解私我为无我,使“我”的山川小溪流入江湖的大水之中,将患得患失的小露珠溶入到无得无失的大海之中。大水的力量是无量的,大海的贮能是无限的。只有行舍才能舍小我而走入大我,只有走入大我才获得无量无漏的大智大能。

8 、寻伺:寻是寻求,伺是细察。寻伺就像“透视”和“显微”。“显微”作用是明察秋毫,“透视”即不仅看事物的表层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本质。当禅修进入定境的观照时,从观境进入观心,从粗观进入细观,细致入微地捕捉过去现今的每一念,此一念如何产生,由什么条件使其变化,由此细察,寻根探源,以般若智一步步解开过去偏执不解的心结,化染为净,步步深入,由第六识深入至第七识,以至第八识田,从而转迷为悟,最终必获解脱。

(三)禅修心理的步骤和要领

禅修,是觉悟的修行,依照佛法智慧指导下的修行,修正自我无明的错误意识行为,这是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止息入定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观照阶段,也称之为修禅。修是修邪修假,禅是觉悟真理。通过观修,修掉邪见,修掉假识,转为真智、正慧,觉悟佛的究竟真理和无漏智慧。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六祖惠能指出禅宗的三大要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我们修禅的最好指导。

第一、无念为宗,就是无“我念”为宗旨,直指第六意识。因为意识擅长于追逐外境而分别, 贪恋外境生出各种情识,因而迷惑爱取而造业,因此业报而受苦。所以修行的宗旨,就要消除自我意识中的荣辱、得失、生灭、来去、常断的妄念,止息意识妄流。无杂念则心净,心净到极至则光明始现,光明朗然则智慧出现。

第二、无相为体,就是无“我相”为究竟的真体,直指第七识意根的“我相”。只要意根清净,六根可解脱。人因“我相”的根本而派生出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此产生我爱、我痴、我慢、我见的根本烦恼。这四相只是假立的名言符号,没有真实性,无实相、无实体。无相即无四相,无相则法不可得,无体则心不可得,无相为体,即是空体。

第三、无住为本。就是无“我执”留住是为根本,直指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又名藏识,贮藏着人关于宇宙人生的一切识种,由此根源而演变成人生的万事万物。一切“我执”识种归为二类:人我执和法我执。人我执产生烦恼障,法我执产生所知障;烦恼障使人深陷苦海,所知障使人愚痴。修行的根本是清除二种“我执”,藏识不再留住“我执”的污垢种子,阿赖耶识就清洁干净了。清除了污泥尘土,如来藏的金子就可开发出来,心的清洁本性就自然出现。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