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七度出家成为阿罗汉──质多比丘》
1              
相关链接: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传记】
七度出家成为阿罗汉

质多比丘
      
─—何慕斯·海克/撰

第一章 六度出家与还俗

无法过苦行的生活而还俗

质多比丘是个驯象师的儿子。他小时候遇见过一位老比丘,他正托钵乞食回来,钵中有样非常美味的食物。老比丘对它并无贪欲,便将它给了小男孩。质多非常高兴,便加入僧团,以为成为比丘之后,每天无须工作谋生,就会有人供养美食。然而,出于这样的动机,根本不可能过苦行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就脱下僧袍还俗了。

但圣僧伽的精神,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且难以抹灭的印象,他很快地就对在家生活感到不满,并要求再次出家。出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再度还俗。这种情况又发生了第三、第四与第五次,之后他结婚了。

新婚后的有天晚上,他辗转难眠,看着正在熟睡的怀孕妻子,欲乐的悲哀强烈生起,他立即抓起黄色衣袍跑向寺院。在静夜的路上,先前出家所种下的所有善种顿时展现,他当下便证得入流果。

第六度出家

然而在寺里,从前的同修比丘们才刚取得共识,拒绝质多可能的第六次出家。他们觉得已对他够容忍,并认为他是僧团的耻辱,完全不适合梵行。就在他们如此商议时,却看见质多走来,脸上泛发光采,带着一种崭新的喜悦,举止平静祥和,这使他们无法拒绝他再度出家。这次,他很快就成功地达到四种禅定与无相三昧

这使他充满喜悦,觉得很想将自己的成功对别人说。有一次,一些阿罗汉聚会谈话,质多一再地打断他们。聚会的长老比丘摩诃俱絺罗尊者,建议他等到长老们都结束必须的谈话后再说。质多的朋友们却认为他不应受到责备,因为他有智慧,且能从自己的经验解释佛法。

俱絺罗预见质多第六度还俗

摩诃俱絺罗说他可以看见质多的心,然后继续举例解释,有些心的状态只要持续可能很好,但仍无法避免比丘再次还俗,他以几个譬喻来说明这点。一只牛被拴在牛棚似乎很平静,一旦松脱,牠立刻就会践踏农作物。同样地,一个比丘在大师或圣僧面前,可能很谦虚并表现良好,但离开之后独自一人,就很容易故态复萌并离开僧团。

再者,人可能拥有四种禅定与无相三昧,只要禅定持续就很安全,但是一旦他禅悦消失走入人群,由于多嘴与不自制,骄傲地夸示自己的成就,心会变得充满贪欲,并放弃出家修行。他在禅定中可能觉得安全,但正是此事导致他崩溃。当国王与军队,伴随鼓声与马车驻扎林中时,没有人会听到蟋蟀的叫声,每个人可能都以为牠们很安静;但当军队离开后,蟋蟀声就能再次轻易地被听到,即使人们以前相当确定那里并无蟋蟀。

之后,质多果真第六度还俗。于是他的比丘朋友们问摩诃俱絺罗尊者,是他自己预见质多会如此做,或是天神告诉他的,他回答两者都是。在惊讶中,那些朋友去找佛陀说明这件事。世尊告诉他们质多很快地就会回来,以此来解除他们的疑虑。

第七度出家,成为阿罗汉

有一天,质多由外道的游方行者布吒波陀陪同去看佛陀。布吒波陀提出一些关于三界中不同生起模式的深奥问题。

质多接着进一步问这些存有形式之间的差异,因为经历过禅定之后,他熟悉其中一些境界。世尊的回答完全满足他们,因此他请求第七度加入僧团,后来证明这是最后一次。佛陀同意他,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质多也成为阿罗汉。

第二章 多次出家的前世因缘

劝人还俗的恶行

《长部注》告诉我们,质多比丘为什么在最后一世证得阿罗汉果之前,必须还俗那么多次。在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传法时,有两个朋友加入僧团。

其中一人受不了比丘生活的艰苦,想要还俗回家。他的朋友鼓励他还俗,以此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这个丑恶的动机,在很晚之后的乔达摩佛时结果。它导致这个恶友──如今的质多比丘,经历至少六次的还俗羞辱,且必须请求重新加入僧团。

因果不灭的法则

这显示出,有些业如此强烈,果报也难以抵挡,只能以忍耐与了解来度过。但由于我们不知自己生活中的某些影响,是否是这种业的结果,或如果正是它们,它们还要多久才可能耗尽,这使我们有必要努力来加以对抗。撇开其他一切不谈,这种努力是有其价值的,虽然在此世它可能显得无效,但最后它仍会带来善果,因果不灭的法则确保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

和别处一样,佛法在此鼓励我们,要勇于面对每个宿命论的形式──最令人萎靡不振与气馁的人生观──即使在它最微妙的伪装情况下。它鼓励我们勇敢地从失败中站起来,且随时准备再次尝试。

无论多么挫折──在对抗渴爱与无明战场上,痛苦与心碎的挫败,真正的佛弟子永远不会承认任何挫败是最后的。就如身经百战的战士般,我们必须准备失去每一场战役,除了最后一个之外,坚信只要努力不懈,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译注 ①“无相三昧”即三解脱门之一的“无相解脱门”,是透过思惟无常,而了知一切法的自相都不可得,实相即无相,是空相、寂灭相,而获解脱。其他两个解脱门分别是:“空解脱门”──思惟无我,了达诸法本空,而获解脱;“无愿解脱门”──思惟苦,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②摩诃俱罗:舍利弗的舅父,未出家前即长爪梵志。为将舍利弗带回家而和佛陀辩论,佛问他以何为宗,他回答“一切法不受”,佛再问:“一切法不受的见解你受不受?”俱罗自知理屈,而求出家,得阿罗汉果,是佛弟子中“答问第一”。(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3》)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