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让人记得你 (1)
                ——六可念法

喜戒禅师 著 香光庄严编译组 译

 

如何让他人将我们铭记于心?

如何促进团体的和谐?

佛陀教导我们有六种方法,

让他人记得我们,记得我们的爱。

每天早晨,我们练习慈心观──这即是在练习一种心智的活动。慈心观是止禅(又称奢摩他)的一个所缘,而所有禅修的修持都归属在意业之下,那意指心的活动,也就是你内心的造作。另外,有两种业或两种造作──身业和口业,即身体的造作和言语上的造作。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将慈心观视为心的活动,也就是意业,以致于我们很难察觉到,其实它也可以表现在行为和语言上。

佛陀教导比丘们:身、语、意的这三种活动,是可以伴随慈心而生的。换句话说,佛陀教导三种慈心──表现在行为上的慈心,表现在言语上的慈心,表现在意念上的慈心。

之后,佛陀又增加了另外三种练习。他称之为六个特质或六个可念法。意谓使人们能够记得,即这部经典中所说的六种特质,将使得修行者被社会其他人所铭记在心。

佛陀也提到这些特质,有助于一个团体的融合。一次,两位比丘为了一条小戒律互相争辩,他们争论得忘失了对彼此的慈心。后来甚至发展到他们各自的弟子们、信徒、在家信众也跟着对立了,据说连天界众生、天神也分成了两派。

一开始佛陀无法调解,他们不听佛陀的劝导。随后,佛陀便在其他的事情中,教导他们这六种特质或六种修持。

特别是表现在行为及言语上的慈心,应该要随时培养。我认为在现今充满了诸多不和谐、憎恨、暴力的世界中,慈心是更加需要的。

这六种方法,是哪六种呢?佛陀说:“比丘们,有六种观照的方法。这六种修持能让修行者被社会大众铭记于心,这六种是什么呢?一位比丘,在僧团生活中,无论是公开或私底下,皆能与他的同修建立慈心的行为。”

佛陀总是说“公众或私底下”,那意指在人前人后,这个人都能一致地表现慈心。第一个特质是练习行为上的慈心或练习肢体上的慈心,藉由肢体去表现慈心;第二个练习是藉由言语去表现慈心;第三个是在思惟上展现慈心。

第一可念──慈心的身行

首先是行为、肢体动作上的慈心。我们应该如何将慈心表现在身体的行动上呢?当你看见某人身负重物,你上前去帮他,那就是行为上的慈心。如果有残障人士或小孩子要过马路时,你上前去协助他过街,那也是表现在行为上的慈心。

“在僧团中表现慈心的行为。”就年轻的僧侣而言,对自己的老师们尽义务,或协助浸染、清洗僧袍,如此就是慈心的行为表现。同时,若有某些事要做,而你帮助其他人去完成那份工作,那也是慈心的行为。有时候,某人可能把东西放错地方,而你将它放回正确的位置,这也是慈心的展现。所以,有很多藉由身体的行动来表现慈心的方法,所有的这些行动都伴随着慈心。因此,它们被称为慈心的身行。身为在家众,你也可以用许多方法来练习慈心。

以上这些是在众人面前的慈心练习,在他人背后,又该如何练习慈心的行为呢?有时候,某人可能先离开,并留下一份尚待完成的工作,如果你可以继续将工作完成,就是一个表现慈心行为的方法。有时你将物品按次序排在物品原来的地方也是一种慈心。

慈心的尊者舍利弗

尊者舍利弗经常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慈心。尊者舍利弗并不与其他僧侣外出托钵,他总是留到所有僧侣都离开后,巡看整座寺院,四处检查。当东西放错位置或次序紊乱,他会将它们放回正确的位置,然后才外出托钵。这就是行为上的慈心展现。

施予他人食物,也是在行为上展现慈心。有许多方法可让我们藉由身体的行动来展现慈心。当在家众招待或提供食物给僧侣,对僧侣礼貌地说再见;僧侣要返回寺院时,与他们同行一小段路。所有这些友好和善的举动或爱,都是透过肢体实际表达慈心的方法。

佛陀说这些特质会让人们记得你。当你对某人做好事,以真诚的慈心处事,这些人将记得你及你的爱。当你对人们做些好事,他们也以爱回报你,这将使你与那些人融合。如果所有成员都以此方式修行,这将有助于团体的和谐。慈心展现在肢体上,是使社会生活融合成一体的原因。在团体里我们应该以此方式提升慈心的练习。

【编注】

①《念可品》

诸比丘!此等,是六可念法。以何为六耶?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身业,是可念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语业,是可念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或显、或隐,现起慈之意业,是可念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法得如法之利养,下于钵中所受之量,如是之利养,皆与有戒同梵行者共受用,无不分而受用,是可念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一切无缺、无隙、无杂、无秽、自在、智者称赞、无执、能发三摩地之戒,以其戒,或显、或隐,遵同戒律,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于所谓令出离之圣见,令起彼正见而至于苦尽,以其见,或显、或隐,具同见解,与同梵行者共住,是可念法。

诸比丘!此等六者,是可念法。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四)
                         (摘自《香光庄严》86期)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让人记得你
1 2 3 4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