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让人记得你 (4)
                ——六可念法

喜戒禅师 著 香光庄严编译组 译

第五可念──持戒

“这些不被破坏、缺失、无污点、没有沾污的美德将带来自在,为智者所称赞,不易被腐化,能趋向‘定’。同修在僧团公开或私下的生活中,由于戒法他能在同修中安住。”

第五项修行是持戒,严格持守道德上的戒律。这也是让修行者被人记住的重要特质。这同时使戒律能继续持守,好的德行能继续保存。

你必须学习像圣者般地持守戒律。圣者指的是在修行中已证悟了任何一个阶段的人。如果一个凡人已修行至开悟的第一阶段,他将不会打破五戒中的任何一条。甚至在陷于危险之时,也绝不会破戒。如果,这位圣者是位比丘,他也绝不会打破227条戒律中的任何一项。

他们必须做到不破戒,没有缺失,毫无污点、瑕疵。这意谓着不论身处何地、或在持戒的开始、结束或进行中,甚至遇到不能同时兼顾两条戒律的情况等,所有的戒律都不能违犯,都必须持守。只要严守不犯戒律,这个人的持戒才像圣者。即使你还未达到开悟的任何一个阶段,你试着去持守、不违犯这些戒律,尽可能地做到清净,如此,将更接近那些已证悟的圣者。

持守戒律会被智者所称叹,智者赞叹那些持守戒律的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保持清净,不犯任何道德上的错误,能使他人愉悦及获得敬爱。人们会记得他努力持守戒律,如此,则将因持戒而产生了和谐的效应。

必须不犯戒才能导向“定”,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佛陀的教导中,我们亦步亦趋,在修行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第一步就是道德的行为或持戒。我们必须持戒清净,若持戒不清净,就不可能得到“定”。因为,修行不清净,会产生罪恶感,而罪恶感会干扰我们的禅修。练习禅坐时,我们想让自己的意念更清净,此时,那些罪恶的想法或悔恨自责会朝向我们而来,并干扰禅修,如此就不能达到“定”。若无法达到“定”,就没有希望看透事物的真实本性,和最终所要达到的证悟。保持意念清净、持戒清净和行为纯正,是一个人修行的开始。

当持戒清净无杂念,就能通往“定”。即意念清净,就容易达到“定”的阶段。所以,出家众被鼓励或被嘱咐持守出家戒律,而在家众也被鼓励至少要持守五戒。

我们在背地里、私底下,都不能犯戒。有时四下无人,可能会禁不住诱惑而破戒。我们可能会想:“反正没人看见我,所以我犯戒没关系。”但是不论是在人前或人后,都不能犯任何戒条,而且要尽力不破戒、持戒无损。

在《本生经》中有个菩萨拒偷珠宝的故事,因为纵使无人看见,也难逃自己良心的谴责,他知道这样是不对的。

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曾经有一个伟大的导师,他有500名弟子。老师有一个美丽又聪明的女儿,他想把女儿许配给众多学生中最值得托付的一位。有一天,他集合所有学生并告诉他们:“我有一位美丽又聪明的女儿,想把她许配给你们当中最有资格拥有的。我希望她在结婚那天戴上珠宝,所以去拿些珠宝来吧,从人群中带走珠宝,但不要让人知道。”意思就是去偷些珠宝。宣布后,许多弟子带了许多珠宝回来,事实上,有499位弟子带回珠宝,只有1位空手而回。

那位导师问他:“为什么你不照我的话,带些珠宝回来?”菩萨回答:“您说取走珠宝而不让任何人知道。我明白这就是偷,不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因为我就是‘那位知道的人’。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使我犯道德上的错误。所以,我不带任何东西回来。”

那位导师非常欢喜地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位学生。

当我们持守戒律,应该做到:不管是否有人看到,人前人后都要一致。在任何地方,我们都持守道德上的戒律。无论我们居住在哪一个僧团,这种道德上的持戒,都能使我们更亲近我们的同修,它有助于团体的和谐。如果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融洽的社会,这也是他们应该努力的特质。

第六可念──修持观禅可以得到智慧

“依照圣者的见解或证悟,引领他彻底地灭苦,在僧团公开或私下场合,在同修中他安住在此观智中。”

最后一项则是“慧”,一个人必须像那些已证悟的人般,试着去获得智慧和体悟。为了如已证悟者般地获得智慧,你必须努力达到证悟。在证悟的当下所流露的智慧是最好的。为了要得到智慧,你必须修持观禅。所以,第六项特质──得到智慧,意指练习禅修。

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引领他彻底地灭苦,这练习会带领他至苦的彻底寂灭,它将带领他行动、修行。也只有当如此练习时,这样的练习才会带领我们到苦的彻底寂灭。如果不练习,是无法带领我们到达苦的寂灭。这是重要的──了解修行是导向苦的寂灭道路的方法,而我们必须练习。如果不练习,就不能期待会从这条路上得到什么。

圣者的见解或圣解是依修持而来,它必须被理解,而非只是被读到或听到。为了要得到智慧──证悟的智慧,我们必须修持观禅。当人们禅修,他们之间将不会有冲突。人们喜欢禅修者,即使他们自己不禅修,但他们欢喜别人修习。有很多人自己不禅修,但愿意帮助别人禅修,提供禅修者食物、机会等等。而那些练习禅修的人,更容易亲近许多人。若人们练习禅修,他们之间将没有冲突。会更团结和平,这特质或因素促成社会安宁与和谐。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发展这六个特质,并以此创造一个安宁的团体、一个安详的社会。这些是慈心的三种显现:分享或布施、好的行为举止、得到智慧或修持观禅。这些是带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生活的六个方法,而也是这些特质,使得修行者为人们所深记。

如果这六项都能修持是最好不过的!若不能修持观禅,也要修行其他五项;再不行,也应该练习在身、口、意上表现慈心。

人们若能修行如此简单的教导──这些都非常容易懂,且实践起来不困难──我认为这个世界,会变得比现在更好。若想为这世界做些好事,我们自己就必须修行这些特质,而且也鼓励别人修行这些特质。若能继续不断地在我们的社会中保持这些特质,将使这个社会转变得更安宁祥和、无摩擦,且无压力。每个人至少应该尽一己之力来修持前三项,然后练习分享、持戒,最终我们必须再练习观禅,而且试着达到证悟。 (完)(摘自《香光庄严》86期)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让人记得你
1 2 3 4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