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让人记得你 (3)
                ——六可念法

喜戒禅师 著 香光庄严编译组 译

第四可念──与人分享

“那些依照戒法正当获取的东西,纵使是残羹剩饭,他都乐意无差别地与人分享,和僧团中那些品格崇高的同修共享这些东西。”

六项特质中的第四项是针对比丘来说的。这部经的开示大多是针对比丘而来,所以大多数是比丘生活中的实践。但是这些教导也能适用于在家众的生活。

“那些依照戒法正当获取的东西。”比丘所得到任何东西都必须依照律法,他不能以不适当的方法得到东西。对比丘而言,最适当的方法是:出外托钵获得食物或其他东西。当人们向比丘靠近时,以他们的自由意志决定是否提供他一些东西,而比丘可以坦然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以适当方法获取”。

但是,如果一位比丘帮人医病给药或算命并收取回报,这就会被说成是不适当的获取。在这我们所说的“依照法规而得”,指的是依照戒律的戒法得到。

“他都乐意无差别地与人分享,和僧团中那些品格崇高的同修共享这些东西。”比丘被鼓励不论得到什么,都能与团体中的成员共享。

有一个可念法的修行方式非常困难,或许时下已无人练习实践。若有僧侣要修习这种可念法,他在外出托钵返回僧团时,不论获得什么,都必须无条件地奉献给生病的僧侣;或给年纪较轻还未完全适应出家生活的僧侣。当还有剩下的食物,他必须与其他僧众分享,只能在其他人都吃过了还有剩下时,他才能吃。如果完全没有剩余的食物,就得再回到村庄,进行另一次的托钵。所以,这种修炼的目的就是──不论得到什么,他都必须先提供给其他僧众。当其他僧众从他的钵碗中取走食物时,他必须满怀欢喜心,无论如何,任何时候都不能表现沮丧失望,这点真的非常困难。

分享时必须毫无分别心,“毫无分别心”表示他不能说:“这样食物我愿意分享,那样食物我不愿意分享。”或者“我将分享给这种人,而不愿分享给那种人。”必须做到没有差别对待,与所有僧众分享自己所有的食物。这也意指他所分享的所有僧众都是品德高尚,或是经由正当受持戒律,能达到持戒清净。

据说这项修炼必须修行12年。如果在第12年的最后一天,当其他僧众拿取他的食物时,他却在最后关键的一天显露出失望的表情,那么,他的誓言就失败了,他必须再一次重新开始另一个12年的修炼。所以,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修行。如果有人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修行,那么,无论任何事物将永不匮乏。甚至在饥荒或粮食短缺时,他仍旧可以得到丰富的东西。甚至当进入无人的森林中修行,他也能获得丰富的衣服,因为诸神会照护他。

这里所强调的精神是“分享”,不论你得到什么东西,都必须与团体中的成员分享。这是个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如果你想让这项修行更上一层楼,你可以练习让其他人先使用事物,然后你再使用。

不论得到什么都能和他人分享,是善待他人。如果你与人们分享,他们在未来的美好回忆中也会永远记得你。分享是僧团生活和合的重要因素。

在现今,人们不愿意彼此分享,他们认为:“我努力工作不就是为了这个,为什么我应该跟人分享呢?我好不容易才挣得那么多,我自己享受就好了,我不要与其他人分享。”我们必须教导年轻人“分享”的观念,我们必须教孩子们“分享”,让他们从小就能养成乐于与人分享的习惯。

分享也能使人们的心柔软,他人自然地就会喜欢你,在这分享的修行上,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果比丘想在既有的僧团中,被他人喜爱和融洽无间地生活,“分享”或布施是比丘第四项必要的修行。(摘自《香光庄严》86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让人记得你
1 2 3 4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