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太宗亲笔答书曰:
“省书具悉来意,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弘阐大猷,荡涤众罪。是故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慧日将昏,朗之照八极。舒朗之者,其唯法师乎!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请为经题,非己所闻。又云新撰《西域记》者,当自披览。敕奘尚。”
丁酉,法师重表曰:
“沙门玄奘言:
伏奉墨敕,猥垂奖喻,只奉纶言,精守振越。
玄奘业行空疏,谬参缁侣,幸属九瀛有截,四表无虞。凭皇灵以远征,恃国威而访道。穷遐冒险,虽厉愚诚,纂异怀荒,实资朝化。所获经论,蒙遣翻译,见成卷轴,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叡思云敷,天花景烂,理包系象,调逸成英。跨千古以飞声,掩百王而腾实。
窃以神力无方,非神思不足铨其理;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源?故乃冒犯威严,敢希题目。宸睠冲邈,不垂矜许。抚躬累息,相顾失图。
玄奘闻,日月丽天,既分晖于户牖;江河纪地,亦流润于岩崖。云和广乐,不秘响于聋昧;金壁奇珍,岂韬彩于愚瞽?敢缘斯理,重以千祈,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配两仪而同久,与二曜而俱悬。
然则,鹫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鸡园 奥典,托英词而宣畅。岂止区区梵众,独荷恩荣;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
因奘师再三上表奏请,太宗终于答应为所译的经论作序。
贞观二十二年春,太宗驾幸玉华宫。夏五月甲午,奘师翻译完《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
六月庚辰,太宗请奘师赴玉华宫伴驾。玉华殿内,太宗与奘师相见甚欢,太宗说:“朕在京城酷暑难忍,故来此山宫静养。这里泉石既凉,气力才觉好转。能省览机务。然而非常想念法师,所以就辛苦法师涉途劳顿了。”奘师谢道:“四海黎庶,依陛下而生,圣体不安,则万民惶灼。现得知陛下在此休宜安健,凡有情者莫不欢欣蹈舞,愿陛下永保安康,与天无极。玄奘不过是一庸薄比丘,蒙召不觉为劳。”
一番客套话之后,太宗转入正题,再次力劝奘师还俗辅政:“昔日尧舜禹汤之君,隆周炎汉之主,莫不以为六合务广,万机事殷,两目不能遍鉴,一心难为独察,因此莫不仰仗群贤相辅。朕自问比不上明王圣主,当然更需要众哲贤者的辅助啊!意欲法师脱须菩提之染服,挂维摩诘之素衣,升铉路以辅政,坐槐庭而论道,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奘师听后,回答道:“陛下言六合务广,三五之君,不能独守,寄诸贤哲,共而成之。仲尼亦云:君失臣得,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玄奘认为此言将诫中庸,非为上智。若使有臣皆得,桀纣岂无臣耶?以此而推,不必由也。仰惟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纪纲,万事自得其绪。况抚运以来,天地休平,中外宁晏,皆是陛下,不荒不淫,不丽不侈;兢兢业业,虽休勿休,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余何预哉!
请辨二三,以明其事:陛下经纬八纮之略,驱驾英豪之才;克定祸乱之功,崇阐雍熙之业。聪明文思之德,体元合极之姿;皆天之所授,无假于人,其义一也。
敦本弃末,尚仁尚礼,移浇风于季俗,反淳政于上皇,赋遵薄制,刑用轻典,九州四海,禀识怀生,俱沐恩波,咸遂安乐,此又圣心圣化,无假于人,其义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远洽,东逾日域,西迈昆丘;南尽炎洲,北穷玄塞,雕蹄、鼻饮之奇俗,卉服、左衽之人,莫不候雨瞻风,稽颡屈膝,献珍贡宝,充委夷邸,此又天威所感,无假于人,其义三也。
猃狁为患,其来自久,五帝所不臣,三王不能制,遂使河洛为被发之野,酆鄗为鸣镝之场。中国陵迟,匈奴得志,殷周以来,不能
攘弭;至汉武穷兵,卫霍尽力,虽毁枝叶,根本犹存,自后以来,无闻良策;及陛下御图,一征斯殄,倾巢倒穴,无复孑遗。浣海燕然之域,并入提封;单于弓骑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臣,则虞夏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斯得,无假于人,其义四也。
高丽小蕃,失礼上国,隋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伐,攻城无伤半堞,掠卒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反。陛下暂行将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破辽盖之坚城,振旅凯旋,俘斩三十万众。用兵御将,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主,无假于人,其义五也。
又如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气氤氲,庆云纷郁。四灵见质,一角呈奇,白狼白狐,朱鸾朱草;昭彰杂沓,无量亿千,不能遍举,皆是应德而至,无假于人。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窃为陛下不取。纵复须人,今亦伊、吕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伏乞天慈,终而不夺!”
太宗听后十分高兴,对法师说:“法师刚才所陈述的,都是因为上天的垂佑,以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朕怎么能做到呢?既然法师有志于敷扬妙道,朕也勉强不得,从今以后,亦当助师弘道。”
这时,中书令褚遂良说道:“今四海廓清,天下安宁,实如法师之言,都是陛下的圣德。”太宗笑而答道:“要知道,珍裘非一狐之腋,大厦必众材共成,哪里有君主能一人独济?法师想要自全雅操,所以滥相光饰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