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下一页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 ④

沈家桢博士著

 

让我来举一例子: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说:“地下车(指纽约的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下车,就被这乱烘烘的闹声音弄得心烦”。当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列的层次:

一、坐进地下车,耳朵与外界接触;(“入”)

二、将每个单音留住了下来(不流而住),及发觉有声音;(听到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所”)

三、这声音是轰轰轰的;(单音连贯了起来,造成有意义的对象─—这是第二个“所”)

四、这轰轰的声音是地下车的声音;(联想起其他的对象─—这是第三个“所”)

五、地下车的闹声真烦心。(又联想起以往的经验而引起烦心的对象 这是第四个“所”)

现在让我们将这些对象一层层的反推回去。

一、尽管知道是地下车的闹声,但不去联想起以往因听到地下车闹声而烦心的经验─—“亡”第四个“所”;

二、尽管听到轰轰的声音,但不去管它是飞机的轰轰声呢,还是地下车的轰轰声,还是其他的轰轰声─—“亡”第三个“所”;

三、尽管听到有声音,可是不去分别它是轰轰声呢,还是吱吱声,还是其他各种的声音─—“亡”第二个“所”;

四、每个单音,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予留住连贯,闻性中不起有声音的感觉。“亡”第一个“所”。

到此阶段,所有的“所”─—对象,都已亡失,此种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现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个意义。观世音菩萨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这个方法:在闻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对象。这方法还可以分开来实行。根基较厚的可以单刀直入,迳从“入流”下手。烦恼较重的则逐步的从“亡所”修进,易收成效。譬如前面所说地下车闹声的例子。根基较厚的可以身进地下车后,心中仍清清净净,没有受到闹声的影响,这就是“入流”。烦恼较重的则可以先训练自己不因此闹声而烦心,再训练自己不去分别这是何种声音,如是渐渐进步,以达到“亡所”的境界。

观世音接下去说: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三句是说因“入流亡所”的不断训练。功夫渐深,在闻性中此时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所已寂”),也没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入已寂”);闻性中清清净净,但并不昏沉或木然而无知觉(因此说“了然”,此时感觉到的既没有动的形相(声因动而来),也没有“静”的形相(与动相对的静)。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定”的境界了。不过“定”有程度的深浅,要一层层的深入,现在还只能说是初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项妄想执著─—“我”、“闻性”、“闻”、“听”及“声”,还只能说去掉了“声”及“听”。可是因为去掉了“声”“听”这两妄想执著,人类的许多苦痛,已经可以减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够有很多的快乐自在的受用。此时脑子中“闻”的作用还在。观世音到此境界,并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说:

“如是渐增”

※ ※ ※ ※ ※ ※

讲到此处,我想说一个寓言。因为在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经达到。但自此以后,则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先说一个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兴趣,也藉此说明我本人的立场。

各位知道青蛙在它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长大,足生出来后,才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只母蛙从岸滩上回来,对一群只能在水中过活的小蛙说:“孩子们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阳光是这样的温暖,微风吹来,又是那么地凉爽!”各位,小蛙可能体会到此中的滋味?小蛙们吵着要叫母蛙解释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尽它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容词,无法使小蛙了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长出脚来时,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母蛙所讲的是如此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却只是小蛙。因此我所讲的,只算是小蛙传述母蛙的话。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么我们只能说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们这群小蛙,有那么一天,大家长出脚来,跳上岸去,那时才能真正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讲的真相。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观音修持及证悟》
1 2 3 4 5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