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 ④
沈家桢博士著
让我来举一例子: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说:“地下车(指纽约的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下车,就被这乱烘烘的闹声音弄得心烦”。当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列的层次:
一、坐进地下车,耳朵与外界接触;(“入”)
二、将每个单音留住了下来(不流而住),及发觉有声音;(听到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所”)
三、这声音是轰轰轰的;(单音连贯了起来,造成有意义的对象─—这是第二个“所”)
四、这轰轰的声音是地下车的声音;(联想起其他的对象─—这是第三个“所”)
五、地下车的闹声真烦心。(又联想起以往的经验而引起烦心的对象 这是第四个“所”)
现在让我们将这些对象一层层的反推回去。
一、尽管知道是地下车的闹声,但不去联想起以往因听到地下车闹声而烦心的经验─—“亡”第四个“所”;
二、尽管听到轰轰的声音,但不去管它是飞机的轰轰声呢,还是地下车的轰轰声,还是其他的轰轰声─—“亡”第三个“所”;
三、尽管听到有声音,可是不去分别它是轰轰声呢,还是吱吱声,还是其他各种的声音─—“亡”第二个“所”;
四、每个单音,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予留住连贯,闻性中不起有声音的感觉。“亡”第一个“所”。
到此阶段,所有的“所”─—对象,都已亡失,此种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现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个意义。观世音菩萨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这个方法:在闻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对象。这方法还可以分开来实行。根基较厚的可以单刀直入,迳从“入流”下手。烦恼较重的则逐步的从“亡所”修进,易收成效。譬如前面所说地下车闹声的例子。根基较厚的可以身进地下车后,心中仍清清净净,没有受到闹声的影响,这就是“入流”。烦恼较重的则可以先训练自己不因此闹声而烦心,再训练自己不去分别这是何种声音,如是渐渐进步,以达到“亡所”的境界。
观世音接下去说: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三句是说因“入流亡所”的不断训练。功夫渐深,在闻性中此时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所已寂”),也没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入已寂”);闻性中清清净净,但并不昏沉或木然而无知觉(因此说“了然”,此时感觉到的既没有动的形相(声因动而来),也没有“静”的形相(与动相对的静)。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定”的境界了。不过“定”有程度的深浅,要一层层的深入,现在还只能说是初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项妄想执著─—“我”、“闻性”、“闻”、“听”及“声”,还只能说去掉了“声”及“听”。可是因为去掉了“声”“听”这两妄想执著,人类的许多苦痛,已经可以减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够有很多的快乐自在的受用。此时脑子中“闻”的作用还在。观世音到此境界,并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说:
“如是渐增”
※ ※ ※ ※ ※ ※
讲到此处,我想说一个寓言。因为在这以前的修行境界,有很多位可能已经达到。但自此以后,则都是定中用功夫,不容易为一般人所了解。先说一个寓言,不但希望增加各位的兴趣,也藉此说明我本人的立场。
各位知道青蛙在它生足之前,只能在水中生活,要等长大,足生出来后,才能到岸上去。有一天一只母蛙从岸滩上回来,对一群只能在水中过活的小蛙说:“孩子们呀!那岸上可真舒服啊!阳光是这样的温暖,微风吹来,又是那么地凉爽!”各位,小蛙可能体会到此中的滋味?小蛙们吵着要叫母蛙解释得更清楚些,可是母蛙用尽它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容词,无法使小蛙了解真滋味。一直要等到小蛙自己长出脚来时,一跳上岸,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母蛙所讲的是如此如此。
在座的可能有母蛙在。但我本人却只是小蛙。因此我所讲的,只算是小蛙传述母蛙的话。如果各位中有的也是小蛙,那么我们只能说小蛙和小蛙瞎猜瞎摸一番;但希望我们这群小蛙,有那么一天,大家长出脚来,跳上岸去,那时才能真正了解观世音菩萨所讲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