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故事

盲人摸象 大萨他婆 

白象和狮子 比舍佉

锄头贤人的故事 八风吹不动

无尽灯 优波离 佛陀问病

三皈依 愚路尊者 还重吗?

一杯牛奶 金刚三昧定 

难陀出家 周利槃陀的故事

五官争功 天下第一傻瓜

一碗馄饨 目犍连救母

故事选读 地藏菩萨的故事

故事与典故 长老偈

     上一页               

观世音菩萨修持方法
及证悟过程 ⑤

沈家桢博士著

 

观世音菩萨接下去讲: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因为在此阶段,“闻”及“闻性”还在,观世音在定中,继续深入推究这“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象”究竟有什么区别?推究来,推究去,推到尽头,才恍然大悟,原来“能闻的我”和“所闻的对象”,其中并无分别。因此说“闻所闻尽”。第一个“闻”,是说“能闻”,也即是指“能闻的我”或“能闻的闻性”;接下去“所闻”即是“所闻的对象”。推到尽头,觉悟并无分别可求,所以说“尽”。这时因“闻性”及“闻”的观念已不存在,心中自在净乐,一般的苦痛,除生死外,可谓已完全消除;可是观世音并不以达到此境界为满足,也不停止,再继续深入推究,所以“尽闻不住”。就是说,能闻所闻,推到尽头,了知一无分别,但仍不停止,于是又接下去是: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定的境界,再深一层。在此境界,已只有一种“觉”在定中。

但是什么人在“觉”呢?是“我”在觉。因此只要有觉的念头存在,还是有一个“我”。观世音再深入推究,观察这“能觉的我”及“所觉的对象”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研来研去,研到尽头,原来“能觉的我”与“所觉的对象─—觉”也没有分别,同是不可捉摸的“空”,因此说“觉所觉空”。

在这个定的境界中,不复有肉体的我的存在,生死的苦痛,至此解脱。而这“空”的感觉,则是穷极三界,没有时间的限制;圆遍一切,也没有空间的边际。所以观世音菩萨说,他在这个阶段的境界是“空觉极圆”。但是这境界还没有到圆满的地位,观世音在空中继续修进,接下去是:

“空所空灭”

这时定的境界,自又更深一层。可是在这境界中,仍有一个空的感觉存在。是什么人在空中感到空呢?此时虽已没有肉体的我的存在,可是意识中的“我”还很微细的隐隐存在;也就是说,还有极轻微的妄想执著,没有除净。这时的境界,很容易被误解而认为已到修行的顶峰,其实还差最重要的一个最后关键,所以切不可停止,要百尺竿头,更上一级,加紧推究这“能空的我”和“所空的对象─—空”又有什么区别呢?推究到头,不但“能空”“所空”原无分别,忽然连“空”也失其所在,因此说:“空所空灭”。

到了这个境界,一切有生有灭,可生可灭的念头、感觉、观照,如“闻”、如“觉”、如“空”、如“我”,都完全寂灭……妄想执著已一丝不存,人生的一切苦痛,都已解脱;正如黑暗消灭,所有的全是光明,所以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这已经是母蛙上岸的景象,所以“寂灭现前”切不可误作“现”在“我”的面“前”解。六祖慧能为防人误解,曾特别指出(坛经机缘品):“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此时已没有“我”的观念,所以“现前”是整体充满的意思。并没有前后、多少的比较观念。因此接下去说: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所有人世界的一切妄想执著,以及在禅定中所经过的层层深入的一切境界,统统不再留碍,也再没有本体或对象可以留碍。本性显现,这时观世音菩萨所能描写的只是:

“十方圆明”

“十方”者,指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点,(没有“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圆”是圆满不缺,无所不及,无有边际;而“明”则是无有障碍。这是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勉强表达本性的境界。“十方圆明”不但说明在本性之外,再找不到任何一物;没有佛,没有众生,而且连虚空也找不到。这就是佛学经书里的所谓“本性”,所谓“体”;也叫做“佛性”、“如来藏”、“真如”都代表这同一的境界。

※      ※      ※      ※       ※      ※ 

在楞严经上记载着观世音菩萨接下去又讲了两句,那是说的由“体”起“用”。是证悟后,在本体空性中,自动显起的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作用。这时的境界: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一切法不离本性,一切法即是本性。可是这种境界,以我们凡夫俗子的执著心理来思维度量,很容易和世间的妄想混为一谈,如若执著了“用”,反会妨碍禅定的进修,所以这两句就留下不解说了。好在各位知能悟“体”,“用”自然会有。这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我这样的小蛙,还得先好好的在“入流亡所”上痛下功夫,至少可以去掉一些人间的执著烦恼;也希望大家的烦恼苦痛,可以因为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修法而为之减轻。(完)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观音修持及证悟》
1 2 3 4 5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