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四梵住的修习

向智尊者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译

    慈、悲、喜、舍四者也称为“无量心”,因就其真正的本质而言,没有任何局限,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选择性的偏爱或偏见所障碍。
   已达四梵住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与阶级不会怀有瞋恨。

心常停留的居所

佛陀曾教导四种崇高的心:慈、悲、喜、舍。

在佛经中,这四者以梵住为人所知。“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的超越、崇高或伟大的状态,或似梵、似天、似神的住所。

这四种态度之所以超越或崇高,是因为它们以最正确、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对待有情。事实上,慈、悲、喜、舍四梵住,为人与社会接触所发生的各种状况,提供了解决的办法。它们是紧张的纾解剂;是社会冲突中伟大的和平缔造者;是生存奋斗中创伤的疗愈者;它们打破社会的界限,建立和谐的社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宽容,恢复早已失落的喜悦与希望,提倡人类四海一家的精神,以对抗自私自利的力量。

梵住与瞋心并不相容,这样的心类似梵天──佛教传统宇宙观里的神,是更高层天界的短暂统治者。梵天没有憎恨,这与许多东、西方对神的概念相反──那类神的信徒认为自己的神会表现出愤怒、嫉妒与“正义的愤慨”。以持戒与禅修勤勉地培养这四种崇高心的人,被认为可以达到等同梵天的境界。若四种崇高的心成为修行者心中主导的作用,他就能投生到相应的世界──梵天界,因此说这四种是似天、似梵的心。

“梵住”之所以称为“住”,是因为我们应当使这四者成为心时常停留的居所,感觉像在“家”一样,而不是偶尔短暂拜访而随之遗忘的地方。换句话说,要让这四者完全充满我们的心,而成为不可分离的伙伴,在一切日常活动中好好地注意它们,诚如《慈经》所述:行住坐与卧,无有疲倦时,善安住此念,此即谓梵住。

慈、悲、喜、舍四者也称为“无量心”,因就其圆满与真正的本质而言,没有任何局限,如受限于其所遍及的某一类众生,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选择性的偏爱或偏见所障碍。已达四梵住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与阶级不会怀有瞋恨。

但是,除非与这种心态建立起稳固的自然关系,否则我们很难审慎地以意志的努力来运用“无量”,也很难避免各种程度的偏执。若要成就这点,在大多数的情况中,不仅必须以这四种特质作为行为的准则与省思的课题,还要将之作为有系统禅修法的业处,这样的禅修称为“梵住修习”。修习的目标是藉助这崇高的心,成就高层次的心专注状态──“禅那”。修习慈、悲、喜三梵住能成就前三禅,而修习舍梵住只能成就第四禅,其中“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而言,持续的禅修会有两种至高的成果:

第一、禅修将这四种特质深深地烙印在心上,成为不易动摇的自发态度。

第二、禅修造成并确保无量的延伸──拥抱一切众生的展现。事实上,佛经对这四种修法的详尽教导,明显是要逐渐地展现这崇高心的无量性,它们有系统地破除一切界限——一切限制这些方法运用于特定的人或地域的界限。

禅修时,选择散发慈、悲或喜等心的对象,要由浅入深,例如修慈无量时,先从渴望自己的幸福开始,以此作为基准点而渐渐地扩大范围:“正如我希望自己能无苦、安乐一般,愿那有情,愿一切有情也能无苦、安乐。”之后,将此慈爱的想法扩及自己敬爱的人,例如老师;再扩及到深爱的人、漠不关心的人;最后,如果有的话,扩及到敌人或厌恶的人。既然这修法是关心活着的人的福祉,就不应选择已过世者,同时也应避免选择对你而言具有性吸引力的人。

当我们已能应付最艰难的任务──将慈心散发给厌恶的人,就应进一步“破除界线”──将慈心无分别、平等地遍及以上所说的四种人。“破除界线”时,会使我们达到更高层次的定:随着似相的显现,而成就“近行定”,进一步达到初禅的安止,再进入更高的禅定。

在“空间的扩展”上,先从身边的环境开始,例如家庭,之后扩展到邻居、整条街,以至整个城市、国家、其它国家与全世界。在“方位的扩展”上,先向东方散发慈心,再来西方、北方、南方、介于四维居间的方向、上方与下方。

适度地变换选择的对象,同样的修习原则即能运用在悲、喜与舍的禅修上。修法的细节可见诸经文(见《清净道论》第九品)。成就梵住的禅定,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一种心态,以作为导向解脱的“观”的稳固基础,以洞察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是无常、易受痛苦与没有实体的。因四梵住而成就禅定的心,清净、寂静、坚定、镇静,没有粗相的自私自利,因而为唯一能完成解脱最后工作的“观”作好准备。

以上的论述显示出两种修习梵住的方法,一是以之作为实际的行动与适当的思考方向,另一则是以禅定为目标的有系统禅修法,此两者彼此相辅相成。禅修有助于使慈、悲、喜、舍成为自发的反应,当我们努力在身、语、意中保有这四种特质,却面临生活中无数苦恼的挑战时,这自发的反应有助于使心更加坚定与平静。

另一方面,若实际的行为渐渐受到四梵住的约束,心中的仇恨、紧张与暴躁就会减少,这些情绪的影响力常常狡猾地闯入禅修的时段,变成禅修中的“掉举盖”。日常的生活与思惟,对禅修的心有极大的影响,只有在两者间的鸿沟持续缩小时,稳定的禅修进展与修行最高目标的达成才有可能。

不断反思这四者的本质、利益与相反特质的过患,将有助于四梵住的修习,诚如佛陀所说:“人长久思惟与反省的事物,即是心专注、倾向之处。”
                         (摘自《香光庄严》68期)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四梵住的修习
1 2 3 4 5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