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四梵住的修习

向智尊者 著 香光书乡编译组 译

    慈、悲、喜、舍四者也称为“无量心”,因就其真正的本质而言,没有任何局限,没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选择性的偏爱或偏见所障碍。
   已达四梵住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与阶级不会怀有瞋恨。

四梵住的相互关系

那么,四梵住如何遍及、充满彼此?

无量的“慈”防范“悲”免于落入偏私,防止“悲”因为选择或排外而造成歧视,使“悲”不至落入偏见,或受到被排挤的那一方的仇视。

“慈”,将自身无私、无量的本质赐予“舍”,甚至赋予它热情。因为经转化与控制后的热情,也是完美“舍”的一部分,可以强化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智慧的约束力。

当“慈”与“喜”正在享受或给予短暂有限的快乐时,“悲”防止它们忘记世间于此时仍存在着最可怕的苦难。“悲”提醒“慈”与“喜”,它们的快乐与无边的痛苦同时存在,也许在踏出下一步时就会发生。“悲”提醒“慈”与“喜”,比起它们所减缓的痛苦,世上还有为数更多的苦难,于其缓和的效果消失后,忧伤与痛苦必定再度生起,直到证入涅槃时才能完全根除。“悲”不让“慈”与“喜”将自己限制于狭隘的一隅,而以封闭态度来面对宽广的世界;“悲”防止“慈”与“喜”因警戒守护的小小快乐,而变得志得意满;“悲”刺激并促使“慈”扩展自己的领域,刺激并促使“喜”寻求新的资粮,因而帮助两者成为真正的“无量心”。

“悲”防止“舍”落入冷漠无情之中,使它免于迟缓或自私的孤立;“悲”敦促“舍”不断地进入世间的战场中,藉它来强化自己,以期能经得起世间的考验,直到“舍”臻于圆满为止。

“喜”阻止“悲”因世间苦难的景象而崩溃,防止“悲”太过专注于苦,而排斥世间其它的事物。“喜”缓和心的紧张,抚平悲悯心所造成的痛苦煎熬,使“悲”远离无意义的担忧与无益的多愁善感,因为这些只会削弱、消耗心力。“喜”使“悲”成长为积极的悲悯心。

“喜”给予“舍”温和的宁静,足以软化其严厉的外表。“喜”是佛陀脸上的神圣微笑,虽然他深深地了解世间的苦难,但仍维持脸上的笑容,它给予人们安慰与希望、无畏与信心,如是向人们宣说着:“大开解脱门”。

深植于慧观的“舍”,是守护与约束其它三无量心的力量,向这三者指出应当遵循的方向,并看着它们如是依循。“舍”防止“慈”与“喜”在无谓的追寻中消散,或在未受控制的情绪迷宫中迷失。“舍”,是为了达到最终目标而警醒的自我控制,不允许“喜”满足于小小的成果,而忘了我们必须奋斗的真正目标。

“平等心”的“舍”给予“慈”平稳、不变的坚定与忠诚,赋予它忍耐的美德。“舍”以平稳、坚定的勇气与无惧来滋养“悲”,使无量的“悲”能够面对一再遭遇的苦难、沮丧的恐怖深渊。从“悲”的极积面而言,“舍”是智慧所伸出的平静又坚定的手,对于想执行救助他人这困难技巧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此,“舍”又指忍耐、坚忍地奉献于悲悯的工作。

由于上述的理由,“舍”被称为其它三无量心的顶点与极致,前三者若与“舍”与“观”无关,就会因为缺乏使之稳定的要素,而变得愈来愈微弱。孤立的美德,若缺乏其它特质给予稳定或柔软的必要支持,这类美德往往会恶化成为自己特质中的缺点。例如缺少“精进”与“观”的“慈”,易变成仅是具有虚弱、不实性质的情感上的良善。除此之外,这样孤立的美德,常常让我们适得其反,或有违他人的福祉等。将孤立的美德,连结成为结构中和谐的整体,并于其中展现出最好的一面,而不会落入个别弱点的陷阱,有赖于人稳定与平衡的性格,这正是“舍”的功效,也是它为四梵住彼此的理想关系提出贡献的方式。

“舍”根植于慧观,是圆满、不动摇、平衡的心,但“舍”圆满而不动摇的本质,并非呆滞、无心与冷酷的,“舍”的圆满不是由于情绪的“空无”,而是由于了解的“圆满”、自身的完成。其不动摇的本质,并非如冰冷的石头般坚硬不动,而是最高力量的显现。那么,“舍”是如何变得圆满与不动摇呢?那就是任何导致迟钝的于此处破坏,移除阻碍的,破除妨碍的,情绪的漩涡与理智的迷乱皆消除,无碍的平静与伟大的意识流变得清净光明。

警觉的“念”,以敏锐的“慧”融入“信”的温暖中,以心的“定”平衡“精进”,这内在的五根增长为不再丧失的内在五力。之所以不再丧失,是因为五力能于世间的迷阵(轮回)与无止尽的“扩散”中不再迷失自己。这五力是从世间上的心与活动而产生,由于受到“念”的防护,它们不再束缚自己,且毫无改变地回到心与活动中。“慈”、“悲”、“喜”相继由世间上的心与活动所产生,但由于“舍”的守护,它们不再执着任何事物,且不被削弱、不受染污地回到心与活动中。

因此,阿罗汉不会因为给予而短少了什么,不会因为赠予他人自己内心的财富,而变得贫穷。阿罗汉就像琢磨完好的清澈水晶,无有任何瑕疪,完全地吸收光线,经过自己集中力的强化后,再完整地反射出来。色彩绚丽的光线无法污染水晶,无法穿透它的坚硬,及干扰它平衡的架构,水晶不变地保持自己真正的清净与力量。“正如世间所有的河川都流入海洋,天上所有的雨水都落入海中,却看不出大海有所增减”──神圣的“舍”,其本质也是如此。

神圣的“舍”,或具有神圣的“舍”的阿罗汉,是世间的内在中心,但这内在的中心,应与无数有限领域的外在中心──所谓的“个性”、管理法则等有所区别。这些之所以仅是外在的中心,是因为当它们的领域遵循无常法则,而经历结构上的完全改变时,就不再成为中心,所以造成其色法或心法重心转变的结果。但是阿罗汉的“舍”,其内在中心因为永恒不变,所以是不动摇的,之所以永恒不变,是因为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佛陀如是说:

有爱者,心必动摇;无爱者,则无动摇;无有动摇,则得轻安;既得轻安,则无所喜;既无所喜,则无来去;既无来去,则无死生;既无死生,则无此世,乃至他世,二世既无,则苦终尽。 (完)(摘自《香光庄严》68期)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四梵住的修习
1 2 3 4 5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