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相关链接

尊者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传
十六尊者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善辩行者: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上一页              下一页
【传记】
佛法大将舍利弗
  以佛陀为师

彼时,世尊坐在四众弟子之间,正在说法,当他看到两个沙门远远前来时,便告诉比丘们:“这两个朋友,现正走来的优波提舍与拘律陀,未来将会是我的两位上首弟子,最优秀的一对。”

出家

这些沙门抵达之后,就顶礼世尊,并坐在一旁。坐定后,他们对大师说:“愿我们都能在世尊座下出家,愿我们都得受具戒。”

世尊说:“善来,比丘!法已善说,现在就修习梵行,以止息苦吧!”佛陀就此为这些尊贵的沙门授戒。

然后佛陀就依听者个人的性行来继续说法,除了优波提舍与拘律陀之外,其他的人都证得阿罗汉果。但在那次的说法里,他们两人并未获得更高的道与果,因为他们需要一段长时期的准备训练,以便圆满他们个人的命运,那就是成为世尊的上首弟子。

证得阿罗汉果

在他们进入佛教僧团后,经典中总是称优波提舍为“舍利弗”,而称拘律陀为“目犍连”。为了进行密集训练,目犍连住在一个邻近摩揭陀国的伽罗瓦拉子村,他在那里靠托钵乞食维生。在他出家后第七天,当精进禅修时,受疲惫与昏沉所苦。但在世尊的激励下,他消除疲惫,并且在聆听世尊讲解“界业处”时,逐一证得后三个较高的道,并成就了最高的声闻波罗蜜智。

但舍利弗继续待在世尊身边,住在“野猪窟”的洞穴中,于王舍城托钵维生。在他出家后半个月,世尊为舍利弗的侄子“长爪”行者说法。

舍利弗正站在世尊身后,为他摇扇。当他随着世尊的开示思维时,就像分享为别人准备的食物一般,他当下便成就了最高的声闻波罗蜜智,证得阿罗汉果,获得四无碍解智。他的侄子也在听完开示后,证得入流果。

有人或许会问:“舍利弗不是拥有大智慧吗?那么他怎么会比目犍连晚证阿罗汉果?”根据注释书所说,那是因为他需要较多的准备。这就像当穷人想要去哪里时,他们可以立即就动身;但如果是国王,就必须大费周章地准备,这需要时间。要成为某位佛陀的首位“上首弟子”,情况也是一样。

  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

就在当天,夜幕低垂时,世尊召集弟子们,将“上首弟子”位授与两位尊者。此时,有些比丘感到不满而窃窃私语:“世尊应该将上首弟子位授与那些最早出家的五位比丘;如果不是他们,也应该是以耶舍为首的五十五位比丘,或贤胄部的三十位比丘圣众,或迦叶三兄弟。怎么可以跳过这些大长老,而授予这两个后生晚辈。”

世尊征询他们的说法后,说道:“我并无偏爱谁,而是依照各人过去的发愿而授与罢了!例如,憍陈如前世,在某次收割期即布施了九次,但他并未发愿要成为上首弟子,而是发愿要成为第一个证阿罗汉果者。结果就如他所愿。然而,许多劫以前,在妙见佛时,舍利弗与目犍连就发愿要成为上首弟子,如今满足那个愿望的因缘成熟了。因此我只是根据他们过去的发愿而授与,并非出自我个人的偏好。”

过去生的发愿

佛陀的陈述凸显了一个佛教思想的基础原则: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此生的命运,都不是我们出生以后,这段短暂时间内动机与行为的产物,而是反映过去无数次轮回经验累积而成的一潭深泉。

因此,伟大的圣弟子舍利弗的故事,理应溯及远古,以传说的形式被保存在我们心中。然而,这种传说不只是凭空杜撰的想像;反之,它是因为太过深奥与普遍,以致于无法被简化为单纯的历史事件。只有透过将事实转化成神圣的原型,再将原型转化成心灵典范,才能充分传达这种原则。

这个特殊的传说,带领我们进入遥远过去的一阿僧祇与十万劫前。那时舍利弗尊者的前生是生在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名为沙拉达;目犍连的前生则生在一个富裕的长者家庭,名为尸利瓦达那。两家是旧识,这两个男孩从小就是玩伴与密友。

沙拉达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庞大的家产。但不久之后,在独处时反省到自己无可避免地终会死去之后,他毅然放弃所有财产,离家去追寻解脱之道。沙拉达去找好友尸利瓦达那,请他加入一起去寻找,但尸利瓦达那还放不下对世间的贪着,因此拒绝他。不过,沙拉达坚持自己的决定,抛弃一切财富,出家去过缠发苦行的生活。很快地,他轻易地便精通世间禅法与神通,并吸引了一批弟子。他的隐居处也逐渐成为一个大沙门团体的家。

此时妙见佛─—乔达摩佛之前的第十八佛─—已出现于世。有一天,妙见佛在禅定中以神通力观察世间,了知沙拉达行者与他的随从。他了解到去拜访这个团体,将能为许多人带来大利益,因此他便离开他的僧团,只身前往他们的住处。沙拉达沙门注意到这位访客的相好庄严,随即便了解这个客人是正等正觉者。他谦虚地让出座位,并献上弟子收集来的食物。

在此同时,妙见佛的僧团弟子也来到住处加入他,共有十万名解脱烦恼的阿罗汉,由尼萨跋与阿耨玛两位上首弟子率领。为了表达对佛陀的敬意,沙拉达高举着鲜花做成的伞盖,站在世尊背后。佛陀进入灭尽定─—灭除一切受、想与其他心所的禅定中,他整整七天住于定中,而在这七天内,沙拉达一直高举伞盖,站在他的身后。

一周过后,佛陀从灭尽定中出定,请他的两位上首弟子为沙门大众说法。在他们结束后,佛陀接着说,在他开示完后,沙拉达的所有沙门弟子都证得阿罗汉果,并要求加入佛陀的僧团。

译注:

①“善来,比丘”是佛陀接受有特别善业的人成为比丘时,所说的话。在佛陀说完这句话后,那些人就会即刻现出家相,这是最初加入僧团的方式。

②性行是指通过个人的自然态度与行为所显露的性格,由于过去所造业的不同,人的性格也因此不同。阿毗达摩诸论师将性行分为六种:贪行、嗔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详见《清净道论》第三品。

③界业处: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观察、思维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界所组成,其中并无实体的“我”存在,进而能断除此身的执着,而达解脱。详见《清净道论》第十一品。

④即一来道、不来道、阿罗汉道。(摘自《觉悟之路网站》向智长老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