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友情谊深厚
像感恩、仁慈、助人与忍辱这样的人格特质,为舍利弗尊者的出家生涯赢得许多深刻的友谊。他和幼时的好友兼同伴目犍连,一直都维持密切的伙伴关系,直到佛陀晚年时,死亡拆散他们为止。
与阿难互相敬重
但舍利弗的友谊绝非排他的,根据《大牛角经》的注释,舍利弗与长老阿难之间也有深厚的情谊。在舍利弗这方面是因为他认为:“他负责照顾世尊,而这也是我应尽得义务。”而阿难敬重他,则是因为世尊宣布他为上首弟子。当阿难为年轻弟子授沙弥戒时,总是会带着他们去舍利弗尊者那里受比丘戒,而舍利弗也如此对待阿难,因此他们有五百位共同弟子。
每次阿难收到上等的袈裟或其他资具时,就会转献给舍利弗,同样地,舍利弗也会将他的特别供养转送阿难。有一次,阿难从某个婆罗门处收到一件非常珍贵的袈裟,在世尊的许可下,他保存了十天,要等待舍利弗回来再供养他。此经的义疏说,后世的论师曾对此评论道:
可能会有人说:“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尚未证得阿罗汉果的阿难还会有这种情感。不过,舍利弗则不然,他不是一个漏尽的阿罗汉吗?”我们的回答是:“舍利弗的情感并非世俗的执着,而是敬爱阿难的戒行。”
有次佛陀问阿难:“你也赞同舍利弗吗?”阿难回答:
“世尊!有谁不赞同舍利弗呢?除非他是幼稚、堕落、愚蠢或心智异常的人!舍利弗是个智者,拥有大智慧,他的智慧宽广、光明、敏锐、敏捷与通达。舍利弗少欲知足,乐于独处,不爱愤闹,精进,辩才无碍,愿意倾听,是个责恶劝善者。”
在《长老偈》中,我们发现阿难在哀悼舍利弗入灭时说:“对我来说,尊友(舍利弗)已逝,世间都没入黑暗之中。”他又说,在同伴离他而去,世尊也入灭了之后,不再有其他朋友能像正念引导身体一样地指引他了。阿难得知舍利弗入灭消息时的哀伤,也生动地记录在《纯陀经》中。
助阿那律证得阿罗汉果
舍利弗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实朋友,他了解如何做对别人最有利,像佛陀所描述的理想朋友一样,直言不讳地指出朋友的过错,毫不迟疑。就是透过这种诚实的批评,他帮助阿那律尊者突破最后关卡,证得阿罗汉果,如《增支部》的记载:
有一次阿那律去看舍利弗,相互寒暄之后,他便坐下来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吾友,我以超越世人眼界的清净天眼,可以看见大千世界。我精进不懈,正念、正知且无疑惑;我的身体平静无忧扰,我的心专注于一处。然而,我的心却仍未从烦恼与贪着中解脱。”
“阿那律吾友,”舍利弗说,“当你想到你的天眼时,慢心就生起了;当你想到自己坚定的精进、正念、无忧扰的色身与专注一处的心时,掉举就产生了;当你想到你的心不能从烦恼解脱时,这就是恶作。如果你能舍弃这三种心境,不再注意它们,这将会对你有所助益,就能将心引导到‘不死界’。”
阿那律遵从舍利弗的建议,很快便断除烦恼。
鼓励同伴表达想法
舍利弗一定是善于激励人的伙伴,因此许多人常常前去找他。他独具一格的亲切特质与谈话,可以从《牛角林大经》描述的事件中清楚地知道。
有一晚,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那律、离婆多与阿难去舍利弗那里闻法。舍利弗欢迎他们,说:“这个牛角娑罗树林如此清新可人,圆月当空,娑罗树花茂盛,天香馥郁流布四周。阿难!你们认为哪种比丘能为这座牛角娑罗林增添光彩?”
同样的问题也对其他人提出,每个人都根据个人性情回答。最后,舍利弗说出他自己的看法:
有位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制于心的比丘,早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当下就能安住于该境界;中午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当下就能安住于该境界;晚上只要他想住于任何心境或定境,他当下就能安住于该境界。就有如国王或大臣的衣柜装满了各种颜色的服装,无论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都能在任何时间随意地穿衣。同样地,能控制自己的心,不受制于心的比丘,无论在早上、中午或晚上,他想住于何种心境或定境,他都可以随意地安住其中。目犍连吾友,像这种比丘才能增添牛角娑罗林的光彩。
他们接着去找佛陀,报告他们讨论的过程。世尊赞许他们的答案,并提出他自己的看法。
我们由此插曲可以看出,虽然舍利弗拥有强大的智慧与僧团地位,但他并不盛气凌人,不会把自己的看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他相当了解如何以自然的方式,鼓励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藉由动人的场景唤起沉思的气氛。他以自己敏锐的本质,回应自然美景,并引领朋友们做出类似的回应。(摘自《觉悟之路网站》向智长老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