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相关链接

尊者舍利弗
佛陀十大弟子传
十六尊者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善辩行者: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上一页              下一页
【传记】
佛法大将舍利弗

勤于会见有德比丘

在舍利弗与其他比丘之间,有许多这样的对话记录,对象不只是目犍连、阿难以及阿那律,同时,还有大俱希罗、优婆摩那、三弥提、沙威撒、浮弥与更多人。

舍利弗也勤于会见有德的比丘,特别是那些受到世尊赞叹的人。其中之一是富楼那长老,在佛陀公开赞许他之前,他们不曾见过面。当舍利弗得知富楼那来访时,就赶去会见他。

舍利弗并未透露自己的身份,和他深入讨论净化的次第,以及它们与涅槃的关系。他的问题引出富楼那一篇伟大的议论,即《传车经》,它描述佛道的各个阶段,后来被觉音论师拿来作为他那本巨著《清净道论》的主要架构

佛陀本人似乎也很喜欢和舍利弗谈话,因为他经常这么做,他的许多开示便是针对他的“佛法大将”而说。有一次舍利弗去找佛陀,并复述世尊在另一个场合对阿难说的话:“善知识、善伴党与善随从者,即是梵行的全部。”再也没有比上首弟子本身更好的例证。

舍利弗与家人

就如前述,舍利弗是出生在王舍城附近优波提舍村的一个婆罗门家族。他的父亲是瓦干达,母亲是舍利。经中并未提到他和父亲的关系,因此我们假设舍利弗的父亲在他年轻时就去世了。

兄弟、姊妹皆出家

他有三个兄弟:纯陀、优波先那与离婆多,以及三个姊妹,分别名为遮罗、优波遮罗与尸须波遮罗。他们六个人全都在佛陀的僧团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

纯陀以“纯陀沙弥”之名为人熟知,即使在成为比丘之后依然如此,这是为了和大纯陀长老区别之故。在舍利弗入灭时,纯陀是他的侍者,他带着舍利弗的遗骨,去向佛陀通知舍利弗入灭的消息。这故事记载在《纯陀经》中,后面还会谈到。

优波舍那是以“瓦干达弗”之名为人熟知,“瓦干达弗”即为“瓦干达之子”的意思,就如同“舍利弗”即是指“舍利之子”的意思一样。佛陀说他是“普端严”者之首。据《六处相应》所说,牠是被蛇咬死的。

离婆多是舍利弗最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母亲企图阻止他出家,因此在他很年轻时就让他结婚。但在婚礼当天,他看见未婚妻高龄一百二十岁的祖母,被她衰老的模样吓到,当下对世俗生活感到厌恶,藉故逃离进行中的婚礼,跑到寺院去出家。

几年后,他动身去见当时住在坚木林中的佛陀,他在那里度过雨季并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便以“坚木林的离婆多”,佛陀赞叹他是最杰出的“林中住”者。遮罗、优波遮罗与尸须波遮罗三姊妹,希望效法她们的兄弟,在结婚之后便陆续出家。她们婚后各生有一个儿子,皆依母亲命名,称为遮罗或遮利等。这三个儿子后来也都出家,被“坚木林的离婆多”收为沙弥,舍利弗对他们良好的行为赞叹有加(在《长老偈》Thag.42的注释中)。据说,遮罗、优波遮罗与尸须波遮罗出家时,曾被魔罗找上,他试图嘲笑与诱惑她们。她们精彩的回答记录在《长老尼偈》与《比丘尼相应》中。

固执的婆罗门母亲

有趣的对比是,舍利弗的母亲是个固执的婆罗门,长期以来一直对佛陀与他的信众都怀有敌意。

在《法句经》的注释中提到,有次舍利弗尊者与一大群随行比丘来到故乡那罗卡村,沿路托钵到他母亲的住所前。他的母亲请他坐下,并以食物招待他,但她一边这么做,一边又出言侮辱:“啊,你这个专吃别人剩饭的家伙!”她说,“当你讨不到残羹剩饭时,你就挨家挨户地去舔陌生人饭勺背后的残渣!你竟为了这个放弃八亿的财富去当比丘!你已经毁了我!现在继续吃你的吧!”

同样地,当她在施食给其他比丘时,她说:“啊!原来就是你们这些人在支使我儿子!现在吃吧!”

她就这样一直辱骂他们,但是舍利弗一句话也没说。他拿起食物来吃,然后默默地返回寺院。佛陀从当时也在场受辱的拉胡喇尊者那里得知这件事,所有听闻此事的比丘,都十分赞叹长老的大忍辱力,佛陀在大众中公开赞扬他,说出如下偈颂:

凡具信无,凡持戒离欲,

凡克制自我,不受后有者─—

我称彼梵志。

舍利弗一直到临终前,才改变他母亲的信仰,这个故事后面会说到。但上述故事再次提醒我们大长老最令人赞叹的特质─—他的谦虚、忍辱与宽容。

译注:

①《清净道论》以《传车经》所说的比丘修道阶程─—七清净为主要内容,而展开实践论。“七清净”即是:(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清净道论》于七清净顺序地说明戒(第一项)、定(第二项)、慧(第三项以下)三学,全书分为二十三品。

②普端严:《增支部》中提及成就八法之比丘为“普端严,一切相圆满”。其八法为:有信;有戒;多闻;说法;以众为境界;无畏而于众中说法;随乐欲得四静虑增上心之现法乐住,得而无艰难,得而无梗涩;依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在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摘自《觉悟之路网站》向智长老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