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命运由自己掌握 (8)
达摩悟陀长老著

业力和转生

佛陀说,大多数的众生因为自私,导致死后投生于苦道(《增支部1.19.2经》)。我们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保护自以为属于我们的人,如家人、族群、教友、国民而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

三苦道中,最苦的地方是地狱;接着是畜生道,而鬼道则比地狱、畜生道稍好。人道在这三道之上,而天界则在人道之上。

在十人当中,或许只有两、三个人死后再生人道或天界,七个或八个人则可能生于苦道。因此,在我们有生之年必须谨慎地过活。生命苦短,所以我们应不畏困难地修习佛法。我们平均能活到七十岁,如果你现在的年龄是四十岁,那意味着你只能再庆祝三十个新年。一年后,你只剩二十九年的寿命;再过一年则只剩二十八年,以此类推。时间是一瞬即过的,所以我们必须善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你与深爱的人能否在下一世有重逢的机会?曾经有对老夫妇来见佛陀,他们对佛陀说,他俩自年轻时结婚,一直到老年,彼此都非常恩爱,不曾对对方有过生气的念头。因此,他俩希望在下一世能再续前缘。他们问佛陀是否有这个可能?

佛陀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有以下四个共同点,那他们就有机会在来世相逢:(一)他们俩的信仰必须一致,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二)他们俩必须拥有相等的品德操行,即是说他们俩的善或恶是不相上下的;(三)施舍──他们俩必须是同等的慷慨或自私;及(四)智慧──他们俩必须是同等的聪明或愚痴。如果这两人同时具备这四个共同点,那他们俩下一世将有重逢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能够有缘相遇也是靠业果的牵引。佛陀说,要找到一个过去与你毫无关系的众生是很难的。前世,我们可能曾经是父子或母女关系。这世间的人虽然数以亿计,但实际上与我们相遇或认识的人并不多。因此,这些人极有可能在过去与我们有亲密关系。

佛陀有个叫摩诃南的堂兄弟(《相应部55.3.1经》)。他来拜见佛陀时说,假如有一天他突然枉死,那他是否将转生苦道?佛陀劝他不必担心,因为他长期以来有着虔诚的信仰、持戒、闻法、布施和修习智慧,因此,他的心念将引领他往上升腾。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人修习佛法,依着佛法去生活,他的心念就趋向于法。当他死后,他的心念将引领他投生到好的地方。佛陀要强调的是:我们日常的心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个本性善良的人,那么,善良就是你的平常心,亦是你自性的频率。当你死后,你投生的地方也会住着温顺及和善的众生。反之,若你是个轻易感到焦虑不安,脾气暴躁,每天动怒及有暴力倾向的人,那你的心将带领你投生到一个住着脾气暴躁、且有暴力倾向的众生之处,比如畜生道。因此,每天培养善念是非常重要的。修习佛法给我们极大的好处,它使我们的心念趋向崇高(非卑鄙或邪恶)的境界,而这将带给我们好的来世。

“我们能否帮助已去世的亲人?”这是一位婆罗门向佛陀提出的问题(《增支部第10.177经》)。佛陀说,这要看他投生于何处。如果他投生鬼道,我们就能够帮到他。佛陀并没有解释原因。也许是由于鬼会回到他们的亲人处,通过在亲人眼前显现或托梦,以求得到亲人的帮助。所以,在南传佛教里,佛教徒常为死去的亲人做布施,然后把功德回向给死者。他们大多数会布施食物和衣服,可能这两样东西是人们最迫切需要的,所以也希望他们死去的亲属能得到它。

福德与功德

菩提达摩是早期从印度到中国的一位著名高僧。当时的中国皇帝听闻其名后,就恭请他入宫。该皇帝做了很多善事,如兴建庙宇供给男、女出家人居住,也建立了很多孤儿院等等。他自以为累积了很多功德。当他见到菩提达摩时,便问说,他做了这么多善事,是否有很多功德?

菩提达摩是位品德高尚、率直的人,他直言不违地说该皇帝没有功德。皇帝听了很不高兴,不愿意继续与他交谈。过后,菩提达摩便离开皇宫。菩提达摩要表达的是:福德与功德是有分别的。

福德(如慷慨布施和修习良好的品德)将导致我们来世得到好的福报,而功德(如研究佛法、修禅、不执着等)则将引导我们摆脱娑婆世界轮回的痛苦。因此,我们必须区别福德与功德。广修福德是好事,它能帮助和护持我们。但是,要摆脱轮回,我们就必须勤修功德,即是研究佛法、修禅和不执着等。

结语

佛陀劝我们每天省思以下五件事:(一)我有趋向衰老的本质,我尚未超越衰老;(二)我有患病的本质,我尚未超越病患;(三)我有死亡的本质,我尚未超越死亡;(四)我所拥有的、心爱的、使我欢心的一切,将变幻、将离我而去;及(五)我是业的主人,业的继承人,我由业而生,我与业相联,我受业力牵引。不论我造的业是善是恶,我将继承其果报。

前三个省思让我们醒觉自己逐渐衰老、得病,稍后死亡;第四个省思让我们接受我们的最爱和至亲(包括财产)将变幻及离我们而去的事实;第五个省思提醒我们现在正被自己的业力牵引,而我们将承受善恶业的果报。由于我们都是业的主人,所以我们必须小心本身所造的业。这些都是很好的省思。

有时我们面对难题时,比方说患上重病,如癌症,那我们多数会到处奔波寻求医疗上的奇迹。可是,当我们明白佛法后,虽仍然积极的求医,却不会过度恐慌失措。很多人因没有作好心理准备,所以在面对死亡时感到恐惧。明白佛法能够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从佛法中,我们明白一切皆无常;我们知道因为有生,所以必定有死──无生即无死。接受了事实后,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将能够平静的接受它。如果我们无法接受这事实,那我们将痛苦万分。(完)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命运由自己掌握
1 2 3 4 5 6 7 8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