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企业家禅定营问题解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怎么样提升心力、凝聚心力、减轻压力

问题解答(10)
杭州远志成长公司主办企业家禅定营来文殊院学修的第三期
───────────────────────────────
傅味琴 2006.6.25上午

问题:学佛必须要永久吃素吗?吃荤就达不到那个境界,这是什么道理?

这话可能是听来的吧?吃素是妙行,不是戒行。戒律里没有吃素这一条,我们居士受的五戒只有不杀生,不能伤害生命。全世界对伤害生命都认为是犯罪的,尤其是杀人。现在国家对动物也是保护的,否则生态就难以平衡。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的意义实际上是不恼害众生。恼,使他苦恼,害,害他的命,都不能做。

不偷盗,受了五戒的人绝不能偷东西、贪污或者做强盗。细致地解说,离本处就成偷盗。这个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动。如果你想偷,你这只手放上去,忽然觉得:这是卑鄙的,我是佛弟子,我受了五戒怎么能偷啊?你手又收回来,还不算你犯戒。假如你把它拿起来,离开了原来的地方,你忽然想到这不对,又放回去,也算你偷盗。你还在原处,好比退赃,最多因为你退赃而宽大处理。所以不偷盗要达到这个标准。假如你跟人家说明白,是借用一下,这是可以的。

不邪淫,居士可以正淫,不能邪淫,也就是说可以有夫妻关系,而不能在外面搞女人、玩妓女。出家人正淫都不可以,也就是不准有夫妻关系。出家在家有这么个区别。

不妄语就是不说假话,是什么事情你就说什么事情。你一说假话,就有欺骗的罪。现在佛门里有一种风气,喜欢打方便妄语,好像方便妄语可以说的。你方便妄语仍然算妄语,因为你没有脱离妄语啊。你可以有种种方便,可是你不要打妄语。举个例子,有人到人家家里去,人家问他:“你吃过饭吗?”他说:“吃了。”其实没吃。他的意思是:如果我说没吃,人家就要给我煮饭,别麻烦人家了,我就说吃了。这个仍然算妄语。你可以想个方便不妄语,我有次在路上买了一只大饼,一路走一路吃,到人家家里,我说吃过了,因为我把大饼当晚饭,这就可以了。如果妄语可以方便,那么也可以方便杀、方便偷,什么都可以方便。佛门现在有的风气太随便了。

不饮酒,什么酒都不能喝,因为酒是迷性的,包括啤酒、汽酒、葡萄酒……只要有酒的气味、有酒的味道、有酒的作用,一律不准喝。例如酒酿丸子有酒的味道就不能吃。许多犯罪、闯祸都跟喝酒有关系,所以交通规则有不准酒后开车。

在家学佛,受过这五条戒的就称居士。如果吃素也算在里边,那变成六戒了,只有五戒没有六戒。吃素是妙行,妙就是好,你不吃动物的肉,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动物也是众生,它也有生命的。你吃荤,不能算你犯戒。可是在汉地的佛门一向有个传统,一吃荤,就不把你看成修行人,还有一句话:他还没有净口呢。因为他们认为吃了荤,嘴巴不清净。应该是口业清净才叫净口。

口不要造四种恶业,你口业就清净了,哪四种?第一说假话;第二恶口,有人嘴巴恶毒得很,不是骂人就是讽刺人、挖苦人、讥笑人,说了这种话你嘴巴就不清净;第三两舌,好比他的舌头有两条,像蛇那样,意思是专门说挑拨离间的话,破坏人家团结,挑拔人家和好的关系;第四绮语,绮就是好听,以好听的话去迷惑人,尽说花言巧语,拍人家马屁,弄得人家迷迷糊糊,浪费自己的时光,又浪费别人的时光。比方讲小道新闻、吹捧夸张,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话。你不说这四种坏话,就叫口业清净,净口应该是这么解说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信佛的人也吃素,明朝、清朝、民国都有,他们叫做吃菜。年纪老的称菜公,女的称菜婆,年轻的称菜姑。一直到今天,佛门里仍然有很多不懂佛法,只管吃菜(吃素)的人。

佛教不提倡吃荤,但是讲法要讲清楚,你只要不杀生,你就没有犯戒。更何况佛的戒律都可以开许,哪有死板板的?是希望你吃素而不是必须吃素。你可以吃已经死去的动物的肉,因为这个动物死了,你吃它肉,它没有痛苦的。但不要买活的杀了吃,否则你就杀生了。有人自己不杀,叫家里人替他杀,这人罪更重,这是教唆犯。从前不懂佛法的老太太,因为媳妇生孩子,“黄妈,我是吃素唸佛的,我不杀的,你去杀。”意思叫黄妈下地狱。其实这种作法,你自己必然也下地狱,因为并不是黄妈要杀,是你叫她杀的。你一个人下地狱,好像太孤单太冷清,再拖一个黄妈陪陪你,所以这种人更坏。

说“吃荤就达不到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我也不知道啥个境界?(众笑)佛教修行不是修嘴巴,是修颗心。有的人口里吃素,心地很坏,他达到什么境界啊?就是恶人吃素的境界!这个吃素又有什么用?吃素是为了别让小动物受到杀的痛苦,是培养一颗慈悲心呀。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