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扩展阅读:

佛陀十大弟子传
尊者舍利弗
佛法大将舍利弗
僧伽之父 大迦叶
弥勒菩萨生平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善辩行者: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上一页     
    下一页
【传记】

(3)


  受到同修比丘告诫或批评的例子

虽然阿难也曾遭到善意的批评,或偶尔受到告诫,但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为了改变个人的行为,友善的提醒或警告,或甚至是实质的责备,都有助于达到更高的净化。

如果认真看待,这种批评将能带来更多内在的清明,以及他人更高的尊敬。但阿难受到告诫的例子,大多是社会行为或戒律的小细节。它们很少触及自我净化的事,以及他对法义的理解。兹举例如下。

不得为自己烹煮

有一次,当佛陀深为胃胀气所苦时,阿难为他煮稀饭,之前这么做都有效。

佛陀告诫他:“对沙门来说,不宜在屋里准备食物。”在此事之后,佛陀便制定一条比丘不得为自己烹煮的戒。阿难从那时起便谨遵此戒,因为他完全了解对于真实出家而言它的必要性。

去村庄须著三衣

有一次,阿难去托钵时未穿僧伽梨。同修比丘提醒他注意佛陀所制的戒,比丘去村庄时一定得穿三衣。阿难衷心接受,并解释他只是忘了。由于这两件事,都和简单的戒律有关,因此很快就解决了。

如阿难这样拥有最杰出记忆力的人,还是可能忘记一些事,那是因为入流者仍不圆满的缘故。然而,佛陀要求比丘们要时时专注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因为更高的精进修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戒律基础上。这有助于消除纯粹智力上的理解与我慢。

须注意他人贪著于己的危险

另一种针对阿难的批评,是大迦叶尊者所作的两个例子。

有一次,阿难请迦叶陪他去尼众道场为比丘尼开示。起初迦叶有些迟疑,后来还是同意了。当开示结束时,一位任性的比丘尼责怪迦叶作了所有谈话,而未让阿难说一句话。她说那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卖针给制针的人一样。

阿难乞求迦叶原谅她,但迦叶回答,阿难应有所约束,否则僧伽就会开会检讨他的行为。迦叶希望这次责备能提醒阿难,在他热衷于教导比丘尼佛法时,别忽略了个人贪著的危险,这个批评无疑对阿难的未来很有帮助。

须照顾新出家者的道心

第二件事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三十位阿难的弟子舍戒还俗时。迦叶责备阿难并未照顾好这些年轻人。他和他们一起去游行,而他们当时都仍无法自制,饮食无度,缺乏正念、正知。因此,迦叶说他是个“践踏新粮,破坏施主信心,徒众正在分崩离析者”。最后,迦叶说:“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知道他自己的分寸。”

对这个更为严厉的指责,阿难只是回答他头上都已长出灰发,而迦叶却还称他为“年轻人”。也许在这情况中,阿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弟子们的世俗习气。阿难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毕竟他还不是阿罗汉,仍有些烦恼习气,他只是对批评的方式有些意见。

然而,如迦叶这样的阿罗汉,一定知道何种批评形式对阿难最有帮助。无论如何,迦叶在这两个例子中责备阿难,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他们之间一直都维持着绝佳的关系。

须注意自己的觉悟

另一个优陀夷比丘,曾批评阿难如下。

阿难曾问世尊,他的声音会在宇宙中传多远。世尊回答,诸佛是不可测度的,可以传得比一千世界(含一千日、一千天、一千梵界)远,甚至比三千世界更远。他们可以放光超越那一切世界,和声音一起到达住在那里的所有众生。

阿难对于这样的描述感到很高兴,它无所不摄并超越一切层面,他因此叫道:“我真幸运,有个如此具大势力的无上师!”优陀夷驳斥他:“阿难吾友,你的大师具大势力,与你何干?”

这些话是个严厉的指控:阿难一直都只看到佛陀个人,而忽略了他的真实利益──自己的觉悟。佛陀立即站在阿难这边,说:

不是这样,优陀夷,不是这样,优陀夷!如果阿难未得完全解脱就死了,因为他心的清净,他会七次成为天王,或七次成为南赡部洲之王。但是,优陀夷!阿难会在此世就证得究竟解脱。

佛陀在阿难面前作这样的预言,显示对他的信心。佛陀知道阿难并不会因为对佛语的广大知识,而疏于修行。这番话也显示出佛陀发现,藉由安慰阿难的努力与精进,来保护他免于自责或他人的责备是有效的,将能为阿难在此世带来最高的成就。如来只有在一个人表现得非常诚恳而非轻忽时,才会如此宣示。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