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佛陀般涅槃前后
佛陀入灭时,阿那律尊者在场,此事记载于《大般涅槃经》,他在处理顿失依怙的僧团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亲见佛陀般涅槃
当大师知道自己即将入灭时,他依序进入完整的禅定,最后达到灭尽定①。那时,阿难对阿那律说:“尊者!世尊已般涅槃。”但具有天眼的阿罗汉阿那律,能识别佛陀进入的是何种禅定,因此纠正这位较年轻的比丘:“不是这样,阿难吾友!世尊尚未般涅槃,他是在灭尽定中。”
之后,佛陀从灭尽定中出定,将心反向依序导出各层次的禅定,直到初禅,然后再从初禅依序进入第四禅,在第四禅中进入无余涅槃②。
当佛陀完全入灭时,大梵天③与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都以宣说无常法的偈颂来礼敬佛陀④。第三位说话的是阿那律,他的偈颂是:
净灭诸贪欲,心安救济者,
得证般涅槃,牟尼寂灭时。
决定心不动,善忍诸痛苦,
犹如灯火灭,心解脱亦然。
劝诫大众不要悲伤
许多随侍在侧的比丘们,都对大师之死感到悲伤与哭泣,但阿那律则以无常的提示来劝诫他们:“请停止吧,朋友们!不要悲伤,不要哭泣!难道世尊不曾说过,一切所亲与所爱的事物,一定都会变化、分开与离散吗?一切都会成、住、异、灭,怎么可能说:‘希望它不会消散!’”
他还告诉比丘们,天神们也在哭泣:“有些存有世俗之心的天神,头发凌乱地在哭泣,或高举双手在哭泣;他们哭倒在地上,来回滚动并悲叹:‘世尊太早般涅槃了!无上士太早般涅槃了!世间之眼太早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了!’”但他也说,那些已离欲的天神,则保持正念、正知,只是思惟:“诸行无常,岂有例外?”
处理佛陀的葬礼事宜
阿那律与阿难彻夜守候在大师身旁。到了早上,阿那律请阿难向邻村拘尸那罗的施主们宣布世尊入灭的消息。他们立即聚集并准备葬礼的火堆,然而当八位壮汉试图将遗体抬到火堆上,却如何也抬不起来。于是他们去问阿那律尊者,为什么无法搬动遗体。
阿那律告诉他们,是因为天神们想要一个不一样的葬礼,并解释他们的意图,结果一切正如这些天神所愿⑤。
关于荼毗的过程,居士们则转而去寻求阿难尊者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各有所长:阿那律精通另一世界的事情,而阿难则善于处理实际的事务。
参与第一次教法结集
在佛陀涅槃后,僧团的指导工作并未落在他的近亲,如阿罗汉阿那律的身上。佛陀并未提名任何正式的继承人,但比丘与居士们都自然地将尊敬的焦点放在大迦叶尊者身上。他召集五百位阿罗汉比丘,对佛陀的教法进行了第一次结集。
在会议召开之前,阿难尊者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这将使得他无法参与结集。以阿那律为首的长老比丘们,因此劝他下定决心,努力断除最后的烦恼,证入究竟解脱。阿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成就,故能在会议中以阿罗汉的身分加入其他长老。在这次集会中,他诵出许多教法,毕竟他在所有比丘中是“多闻第一”者。
以这样的方式,阿那律帮助同父异母的兄弟达到解脱的目标,不只对僧团有益,且对于一切追求解脱之道者都有益。此事即使到了今日,对我们来说,依然是一大福音。根据《长部》的注释,阿那律自己在结集中被委了保存《增支部》的重任。
阿那律之死
关于阿那律之死,除了《长老偈》中,他二十首偈颂的最后一首安详偈颂之外,我们一无所知:
于跋耆国卫鲁村,茂密竹林丛之下,
寿命之力已竭尽,吾将漏尽般涅槃。
译注:
①灭尽定:或译为“灭受想定”。在此定中,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中止,是只有已获得一切色定、无色定的不还者与阿罗汉,才能获得的定。
②有二种涅槃界──有余涅槃界与无余涅槃界。有余涅槃界是指比丘断除五下分结,即入般涅槃,不还来此世。无余涅槃界是指比丘一切漏尽,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后有。
③大梵天:即一切世界主,是色界初禅天(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的第三天,也是初禅天之王,其寿量有一大劫半。
④大梵天所说的偈是:“一切诸有情,皆舍世诸蕴;大力正觉者,如来般涅槃。”帝释天的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⑤拘尸那罗的人想“以舞蹈、歌唱、奏乐、香、花鬘,恭敬、供养世尊之舍利已,向南方,抬至城南,向城外,抬至城外之南方,举行世尊舍利之荼毗。”而诸天则想“以天之舞蹈
、歌唱、奏乐、香、花鬘、恭敬、供养世尊之舍利已,向北方,抬至城北,由北门入城市,而抬至城市之中央,再由东门进东方名为天冠寺末罗族庙,于其处荼毗世尊之舍利。”
(完)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