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努力证得阿罗汉果
“天眼”是指看见超出肉眼范围之外的能力,就阿那律而言,他能延伸到一千个世界。这种能力的性质是世间的,我们底下再详细讨论,拥有它者不必然已觉悟“法”。阿那律获得天眼是在成为阿罗汉之前,为了攀上巅峰,他还得克服更多内在的障碍。藏经中有三处提到他的努力。
解脱十一种随烦恼
有一次,当阿那律尊者和两个朋友──堂兄难提与释迦贵族金毗罗,住在东竹林时,佛陀去探望并询问他们进步的情形。于是阿那律告诉佛陀自己在修习一个非常微妙禅定时,所遇到的困难。他感觉到内在的光明,并看见一个微妙的色相。但那光明与影像很快就消失了,他不了解其中的缘由。
佛陀说,当自己尚在努力达到觉悟时,也遭遇过相同的问题,但他已了解如何掌握它。他解释,要充分体验这些微细状态,并稳定地认知它们,人们得先解脱十一种随烦恼①。
首先是“疑惑”这些现象的真实性与光明想的重要性,那很容易被视为一种感觉的幻相。
其次是“失念”,行者不再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光明想上,认为它不值得注意,或并不重要,而漠视它。
第三种随烦恼是“昏眠”②;第四种是“恐怖”,发生在突然受到来自潜意识的影像或想法惊吓时。当能控制住这些随烦恼时,“欢喜”会生起,令身心兴奋,这种得意感通常是成功的习惯性反应。
当“欢喜”耗尽时,他可能会感到虚脱,并落入“粗重”,一种沉重的被动心态。为了克服它,他可能会勉强努力,造成“过度的精进”。觉知到过度时,他可能会放松,并再度落入“懈怠”。
在这种情况下,当正念微弱时,随着光明想的专注范围扩大,对于天界或人世可意的事物可能会生起“欲望”。“欲望”会触及多种事物,而引发“种种之想”,无论是在天界或人间的层面上。由于不满这种种的形色,他选择思惟其中一种,无论它本质上是可意或不可意的。强烈专注于这个选定的对象,将导致第十一种随烦恼──对诸色“过度地观察”。
佛陀对阿那律与他的两个同伴,如此清晰地叙述在禅定净相中可能生起的这十一种随烦恼,并解释如何克服它们③。
断除慢、掉举、恶作三结
当阿那律对于禅定与微细的禅想愈来愈通达时,有一天他去找舍利弗尊者,说:
舍利弗吾友!我以超越世人眼界的清净天眼,可以看见大千世界。我精进不懈,正念、正知且无疑惑;我的身体平静而无忧扰,我的心专注于一处。然而,我的心却仍未从烦恼与贪著中解脱。
舍利弗回答:
阿那律吾友!当你想到你的天眼时,慢心就生起了;当你想到自己的精进、正念、无忧扰的色身与专注一处的心时,掉举就产生了;当你想到你的心不能从烦恼解脱时,这就是恶作④。这将会对你有所助益,如果你能舍弃这三种心境,不再注意它们,就能将心引导到“不死界”──涅槃。
听完舍利弗的建议之后,阿那律再次独自隐居起来,认真断除心中这三结。
心存八种思惟
之后,阿那律住在支提国的东竹林。于禅观中,他体悟到一个真实大丈夫应该抱持的七种思惟:
这个“法”是给少欲者,而非多欲者;这个“法”是给知足者,而非不知足者;这个“法”是给乐远离者,而非乐群居者;这个“法”是给精进者,而非怠惰者;这个“法”是给正念者,而非混乱者;这个“法”是给专注者,而非不专注者;这个“法”是给智者,而非愚痴者。
当佛陀以自己的心感知阿那律心中生起的这些想法时,遂以“意生身”出现在他面前,并称赞他:
很好,阿那律,很好!你已考虑到大丈夫的七种思惟。如今你可以考虑大丈夫的第八种思惟:“这个‘法’是给倾向于无戏论者,爱好无戏论者,而非给倾向于世俗戏论与爱好此道者。”
佛陀接着说,当阿那律心存这八种思惟之时,他就能达到四种禅定⑥,不再受世间法的影响,而会视比丘的四种资具──三衣、乞食、住处与医药──如同在家人享受奢华一般。这种简单的生活,会让他的心喜悦与平静,因而有助于达到涅槃。
证得阿罗汉果
离开时,阿那律依照佛陀的建议而留在东竹林,就在这个雨季安居期间,他终于达到努力的目标──阿罗汉果,无漏心解脱。在成就的时刻,阿那律说出以下的偈颂,对大师协助他完成心灵任务,表达感激之意:
了解吾心意,世间无上师,
藉由意生身,以神通出现。
吾心思惟时,彼教我增上,
佛乐无戏论,彼教我离戏。
了解彼之法,吾乐住法上。
已达三智明,完成佛教法。
译注:
①随烦恼:具破坏性的障碍,属于较小的烦恼。
②昏眠:昏眠是指昏沉与睡眠。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因为两者都源于懒惰与昏昏欲睡,皆有使心、心所软弱与无力的作用,故合为昏眠。
③佛陀告诉阿那律以修定来解脱十一种随烦恼:“阿那律!我修有寻有伺定,亦修无寻唯伺定,亦修无寻无伺定,亦修有喜定,亦修无喜定,亦修舍俱定故,而于我更生智见。”“我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今亦无后有之事。”
④慢与掉举是在阿罗汉果才被断除的五上分结之二,而恶作则是在阿那含(不来)果时就已断除。
⑤意生身:或译“意成身”,“意”有无疑、迅速、遍到的三种作用。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三种圣人可得这种微妙身,如我们的意识,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迅速一样,随意所成,所以称为“意生身”。
⑥四种禅定:初禅至第四禅,是属于色界的禅定。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