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扩展阅读:

佛陀十大弟子传
尊者舍利弗
佛法大将舍利弗
僧伽之父 大迦叶
佛法司库 阿难
弥勒菩萨生平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善辩行者: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上一页      
    下一页
【传记】

(8)


第五章 双贤弟子(续)

佛陀曾多次赞赏这两位圣弟子:

若有善女人要劝诫她锺爱的独生子,她会毫不迟疑地说:“我亲爱的儿子,你应该像质多长者或阿罗毗的诃哆!”──因为这两个人是在家信众的榜样与模范。(此外她会说:)“但如果,我亲爱的,你要出家去过比丘的生活,你则应该像舍利弗与目犍连!”──因为他们是比丘弟子的榜样与模范。

比丘们!应和舍利弗与目犍连往来,并时时亲近他们!他们是睿智的比丘与同修比丘们的诱助者。舍利弗就如生产的母亲,而目犍连则如照顾婴儿的保姆。舍利弗负责训练(他的学生们)证得入流果,目犍连则训练他们到达最高的目标。

在经文最后,解释这两人的特质是:舍利弗就如母亲,让弟子们在解脱道上出生,敦促他们斩断最基本的前几结,达到入流果。以此方式,“转变”他的弟子,使他们从无益的轮回中,转往安全的地带。然后,由目犍连接手,带领他们再往上走,帮助他们证得阿罗汉果,犹如世尊过去帮助他一样。因此,目犍连就如保姆,滋养他们的力量,让他们继续成长。

舍利弗教导智慧,目犍连教导禅定

正自觉的佛陀完美地结合这两个面向,但舍利弗与目犍连则只各擅一方。虽然他们两人都是“俱解脱”,但舍利弗主要重在智慧,而目犍连则重在禅定的“心解脱”。

因此,舍利弗指导弟子们洞见解脱实相──“法现观”,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而目犍连则非常了解微细而迂回曲折的心,着重驾驭定力去断除所有残余的烦恼与束缚。

这个事实,在这两位佛陀的法子必须去照顾佛陀的亲生儿子──罗睺罗时,充分展现出来。罗睺罗和每个新受戒比丘一样,都有两个老师,分别负责教导智慧与修行,因此舍利弗是他智慧上的老师,而目犍连则是禅修上的老师。

舍利弗有次对他的朋友说,若论神通,比之目犍连,他就如大喜玛拉雅山旁的一颗碎石头;然而目犍连回答,若论智慧,比之舍利弗,他就像大盐桶旁的一小粒盐。

佛陀与其他弟子之间的桥梁

关于不同层级的智慧,佛陀说有些问题只有他才能表达与回答,舍利弗则不能;有些问题只有舍利弗能澄清,目犍连则不能;有些问题只有目犍连能解决,其他弟子则不能。因此,这两位上首弟子,就如介于圆满佛陀与其他程度弟子之间的桥梁。

当提婆达多宣称要领导僧团时,佛陀说对于领导僧团他不信任任何人,甚至是他的两位上首弟子,遑论提婆达多。在舍利弗与目犍连,以及最堕落的提婆达多这两个极端的弟子之间,有一长列的、各类的拥有不同成就与功德的弟子。

值得注意的是,唯一毁谤两位上首弟子的是提婆达多的追随者──拘迦利比丘想要中伤他们,他告诉佛陀这两个人心存恶念,而事实上,存恶念的是提婆达多。

然而,佛陀回答:“别这么说,拘迦利,别这么说!要善解并相信舍利弗与目犍连,他们的行为是正直与清净的!”但拘迦利不听劝谏,仍然坚持毁谤他们。根据古老的经文,提婆达多与拘迦利最后都转生极苦的无间地狱,而舍利弗与目犍连则赢得最高的喜悦──涅槃。

维持僧团的和谐与稳定

在巴利藏经中,多次提到两位上首弟子辅佐佛陀照顾僧团的一般活动。为了促进与利益僧团,两人不疲不厌地工作着,他们的活动旨在维持僧团内部的和谐、稳定与需要特别注意的戒律。

在佛陀的要求下,他们驱逐“六群比丘”,这些人鲁莽与荒唐的行为,已严重威胁到恒河流域大众对佛陀教法的观感。

律藏中记载了佛陀为了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制定戒律的许多例子。一次他们所引起的重大动乱,记载在《枳咤山邑经》中,当时他们违反佛陀制定的非时食戒。最后实在闹得太不像样,佛陀遂派出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首的一群正直比丘们,去他们所住的枳咤山附近驱逐这六人。从此之后,他们多数人便离开了僧团。

这两位上首弟子一起执行最值得注意的任务是,引导被提婆达多误导的新戒比丘重回佛陀僧团,以及回复比丘生活的正确行为。当舍利弗劝戒被误导的比丘时,他说的是关于思维的力量,而目犍连则是说神通。

还有一次,一位年轻比丘来找佛陀,抱怨舍利弗粗鲁地对待他,目犍连与阿难遂召集所有比丘前来,于是在两人的教导与启发下,他们得以听见舍利弗对那些指控庄严的回答。

这两位上首弟子,在寺院里通常都共住在同一间寮房,对于如何利益同修比丘,他们曾作过许多讨论。其中一例是《无秽经》,舍利弗对于恶欲的伟大开示,其中的灵感就是来自目犍连的问题。在这部经末,目犍连赞叹舍利弗的辩才,将他的开示比喻为头上的花鬘。

还有一次,一群长老弟子们,在一个满月的夜晚聚在牛角娑罗林中,舍利弗一一请他们描述心目中的理想比丘,“一个能为这座森林增添光彩者”。目犍连回答:

这里,舍利弗吾友,两个比丘对谈阿毗达摩,他们互相诘问,彼此对答无碍,他们如法滔滔不绝地讨论,哪种比丘将能增添牛角娑罗林的光彩?

之后,佛陀证实目犍连真的是善说法者,从他在藏经中的开示即可明显看出。如果“法”的对谈是发自超越感官领域的经验,它们便具有深度与广度。一个人愈是借由加深禅定与洞见真理,来拓展自己的意识,他的话就愈有说服力,当他是依最高智慧而说时,他的理解便具有感染力。

佛陀的赞叹

佛陀经常因为上首弟子们的个人美德而称赞他们,而不只因为他们对弘法的贡献。一个特别显著的例子,是出自《自说经》,当两人坐在世尊身旁,由身念处进入深定时,佛陀先“无问自说”称赞舍利弗:

恰似磐石山,屹立不动摇,

摧伏烦恼时,比丘如山定。

然后他称赞目犍连:

安住于身念,调伏六触处,

比丘常入定,自能知涅

只有一次,佛陀欣赏目犍连的态度甚于舍利弗。在解散面前一群吵嚷不休的新受戒比丘之后,世尊问他的两位上首弟子,他们对于他遣散那些比丘作何感想。舍利弗说,他认为世尊想要享受安住禅定之乐,而他们两位上首弟子也一样。但佛陀斥责他,说他以后再也不可抱持这种想法。

然后,他转向目犍连问同样的问题。目犍连回答,他也认为世尊想要享受禅定之乐;但果真如此,则舍利弗与他自己就得负起照顾僧团的责任。佛陀称赞他说,他的两位上首弟子照顾僧团,就和他自己照顾一样好。(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