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扩展阅读:

佛陀十大弟子传
尊者舍利弗
佛法大将舍利弗
僧伽之父 大迦叶
佛法司库 阿难
弥勒菩萨生平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善辩行者: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上一页      
    下一页
【传记】

(12)


第七章 目犍连的前世

关于忆念自己的前世,目犍连只说过一次,在《魔诃责经》中。那部经我们稍后会提到。

在关于佛陀前生故事的《本生经》中,里面提到菩萨(佛陀)与目犍连经常住在一起。两人相遇不下三十一世,而其中有三十次目犍连与舍利弗都住在一起;这三人的联系在前世就已非常的紧密。在无数世的轮回中,虽然这三十一世只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但它们却让我们得以一窥目犍连的生命与性格。

从《本生经》中我们发现的第一件事是,他和菩萨关系密切。目犍连与舍利弗经常是菩萨的兄弟、朋友或大臣,有时是他的沙门弟子,或甚至是他的老师。有时,舍利弗是王子,目犍连是菩萨王的将军。当佛陀是帝释天王时,他们分别是月神与日神。

与舍利弗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第二点是,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关系。在《本生经》中,当两人上下流转于轮回中时,在故事里通常仅扮演较不起眼的角色。他们在故事中总是扮演正义的一方,只是程度有别,当转生至较低层次时,都比较伟大,当转生至较高层次时,则显得渺小。

当转生为动物时,他们很少是相同的(只有成为天鹅时),通常舍利弗会转生成较高种类的动物。例如他们是蛇与鼠、鸟与龟、狮与虎、猴与象、猴与豺、人与豺。

当转生为世俗中的人时,舍利弗总是比目犍连高一阶级,例如王子与王臣、王臣与奴隶之子)、菩萨王的驾驶与阿难王的驾驶。有一次,目犍连是月神,舍利弗是睿智的那拉达沙门。但当两人都是沙门或天神时,他们的地位通常是平等的。不过也有例外,有一次,舍利弗是月神,而目犍连则是较高的日神;还有一次,舍利弗是龙王,目犍连则是他们的天敌──大鹏金翅鸟之王。

在《本生经》中,唯一一次出现目犍连却不见舍利弗的是,他担任帝释天王时。那时,身为帝释的目犍连也曾在人间示现,劝一个守财奴要布施,如此才能转生善趣。但有一次,当舍利弗与目犍连都生在人间时,他们是吝啬的商人,埋藏了许多财宝。死后,他们则转生到埋藏的宝藏附近,成为蛇与老鼠。

还有一个故事,那次目犍连转生成一只豺狼,看见一只死象,它贪爱它的肉,便一头钻进象腹的肠孔中,开怀大吃,但之后却出不来,而陷入极大的死亡恐惧中──象征纵欲的危险。

最后,在关于拘楼人法律的著名本生故事中,目犍连是个谷仓的看管者,而舍利弗则是个商人。两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不偷盗的法律。

第八章 目犍连的偈颂

和佛陀其他许多阿罗汉弟子一样,在《长老偈》中,目犍连尊者以偈为证,赞颂他战胜变化无常的生命。属于他的那一章,包含了六十三首偈,是该部经典次长的作品。这些偈最重要的主题是,他面对轮回的诱惑与巨变时内心的平静。世间的痛苦再也碰不到他,他安住在寂灭中,超越一切存有的不安与痛苦。

赞叹阿兰若行者

他的偈颂从四偈开始,显然是对他自己说的,赞叹阿兰若行者努力对抗死亡大军的梵行:

住于林中行乞食,喜受少量入钵粮,

击溃死亡之大军,吾等安住禅定中。

住于林中行乞食,喜受少量入钵粮,

动摇死亡之大军,如茅屋之于象只。

接下来的两颂只是将“行乞食”换成“行坚忍”。

接下来的八颂,是对一个试图引诱目犍连的妓女所说。虽然它们的语气与对身体的轻视,可能会让现代人难以接受,但我们一定要谨记,佛陀自己便强调厌离色法的思维,不是因为厌恶生命,而是为了对治贪欲,那是令人陷在欲界最强的束缚力。

接下来的两颂,谈到舍利弗尊者之死。当时阿难尚未证得阿罗汉果,深受恐惧与惊骇所打击,而目犍连则思维诸行无常,并保持平静。

赞叹禅定的成就

在两首刻画生动的偈中,目犍连赞叹他在禅定上非凡的能力:

闪电落在山谷处,

毗婆罗、般荼婆两山间,

彼于山谷处修禅定──

无上世尊之法子。

平静、不动,

圣者常趋偏远安隐之住处,

无上佛陀真法嗣,

梵天于彼亦礼敬。

接下来的偈,是对一个迷信的邪见婆罗门所说,他在迦叶尊者前往托钵时出言侮辱。目犍连警告他这种行为的危险,并劝他要尊敬圣者。然后,他赞叹舍利弗。注释说,接下来的四首偈,是舍利弗对目犍连的称赞。

欣喜完成比丘生活的目标

在目犍连以一首偈回敬舍利弗之后,他接着回顾自己的成就,并欣喜他完成比丘生活的目标:

屈伸臂顷我能展,百千俱胝之身体;

我善于神变之道,我是精于神通者。

精通禅定、智慧者,目犍连已趋于圆满,

离欲僧团之圣者,以定力斩断束缚,

如象冲倒弱跛者。

大师已受我服侍,佛陀教法已完成,

沉重负担已放下,后有之根已拔除。

我已达成此目标,因为我已皆出离,

从在家趋入出家──断除一切诸结使。

最后几颂和他遇到魔罗的结局相同,那记载于《中部》,我们接下来就要来检视。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