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扩展阅读:

佛陀十大弟子传
尊者舍利弗
佛法大将舍利弗
僧伽之父 大迦叶
佛法司库 阿难
弥勒菩萨生平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善辩行者: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上一页      
    下一页
【传记】

(13)


第九章 目犍连最后的日子

佛陀般涅槃前半年,于迦底迦月──相当于阳历十至十一月的月圆日,死亡终于拆散两位上首弟子。舍利弗在这一天入灭,就在父母家他出生的房间里,周遭围绕着他的学生,但离目犍连很遥远。虽然两人一生中几乎是形影不离,但他们的死,就如同他们的证阿罗汉果,是发生在不同的地方。

魔罗预示死亡

舍利弗入灭后不久,目犍连和魔罗──恶魔、死神有次奇遇,那预示了他即将死亡。

有一晚,当长老正在森林来回经行时,魔罗溜进他的身体里,并进入他的内脏。目犍连坐下来检视腹部,感觉到它突然间像一袋豆子那么重。然后发现魔罗正藏在肚子里,他平静地叫魔罗出来。

魔罗很惊讶自己这么快就被发现了,他自以为连佛陀都无法这么快认出他来。但目犍连洞悉他在想什么,并再次命令他出来。于是魔罗便从目犍连的口中出来,站在房门口。目犍连告诉魔罗,他不只在那天知道他,他过去就认识他,他们之间的业缘古老且深远。

目犍连与魔罗的业缘

他说话的要旨如下:出现在我们“贤劫”的五佛之首是拘留孙如来,他的上首弟子是毗楼与萨尼,那时目犍连是魔罗度使。因为魔罗也像大梵或帝释一样,是世代交替,并非永远存在,且是魔罗之首,下界之主,是轮回不已的。

那时魔罗度使有个妹妹名为迦莉,她的儿子就是我们这时代的魔罗。因此,目犍连那时的外甥,就是如今站在他门前的当世魔罗。目犍连过去世为魔罗时,曾附身在一个男孩身上,让他以陶片攻击拘留孙佛的上首弟子毗楼阿罗汉。那个伤口颇深,血流不止。

当拘留孙佛转身看见此事时,他说:“这次魔罗真的不知节制”,因为即使行为凶残也要有所节制。在拘留孙佛的目光下,魔罗度使的身体立即转生无间地狱。前一刻他还是一切地狱的统治者,如今则成了地狱的阶下囚。目犍连在地狱受苦无数,那是他攻击阿罗汉的业报。

他在大地狱中独自待了上万年,有着鱼头人身,就像彼得·布勒哲尔所描绘的各种地狱众生一样。每次当受到双矛插入心脏的酷刑,他就知道自己的折磨又过了一千年。

这次和魔罗相遇,再次让目犍连忆起轮回的可怕,不过如今他已完全解脱。经过此事,目犍连知道他的死期将至,身为阿罗汉,他不认为有需要以意志力延长寿命到劫末,他平静地接受无常的规则。

第十章 目犍连之死

佛陀是在一个完美控制的禅定中,在许多弟子的围绕下平静地入灭。舍利弗是在父母家里入灭,也有众多比丘随侍在侧,同样很安详。阿难在一百二十岁入灭,由于不希望增加别人筹办葬礼的负担,因此他以三昧火将自己身体烧光。

惨死的圣者

考量世尊与这两位弟子安详地入灭,人们可能会想目犍连应该也是在平静的环境下入灭,可是目犍连的入灭却很不相同──他是惨死的,但这并未动摇他坚定与安详的心。

目犍连在他的朋友舍利弗之后两个星期去世,于迦底迦月(十至十一月)秋天的新月日。佛陀的“大寂灭”,发生在吠舍佉月(五月)的满月夜,在他两位上首弟子去世半年后入灭,当时佛陀八十岁时,而舍利弗与目犍连去世时是八十四岁。

提到目犍连死亡的情况有两个出处,《法句经注》与《本生经注》。虽然这两个来源的要义相同,但它们的细节仍有所差异,这无疑是因为口传过程缀饰的缘故。本书是以《法句经注》为主,至于与《本生经注》的差异,则以注记方式说明。

译注:

①贤劫:即现在的大劫,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称为“贤劫”。这一千尊佛始自拘留孙佛,终至楼至佛,便称为“贤劫千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其中的第四尊佛。

②兰画家布勒哲尔(1525(?)-1569):文艺复兴时期着名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分为幻想或寓意、风土人情与圣经故事等三类。擅长描绘农家日常生活景象,素有“农夫布勒哲尔”之称。

③佛陀在宣说最后的教诫之后,即入初禅,从初禅起,依次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起,依次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然后,再从灭受想定起,依次入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从空无边处起,依次入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第一禅。然后,再从初禅起,依次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最后,佛陀从第四禅起入涅

④三昧火:三昧是正定,定有水、火种种不同。身体发出火焰的三昧,称为“火界三昧”、“火定”,有火葬尸骸之意。佛陀入灭时,即以三昧火自燃。

(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2》何慕斯·海克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