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众的功德极其殊胜,
比丘能持好戒律、威仪、细行,就能代表如来形象
提要:
■
不要让过去被批判的赶经忏,变成正常现象了
■
诵成了唱,更不好懂,可不能把弘法的责任排除掉
■
僧众的功德极其殊胜,比丘能持好戒律、威仪、细行,就能代表如来形象
■
供养清净的比丘僧,就等于在福田里下种子,将来你的福报也大
■
出家僧众走解脱生死的路,引导众生走解脱生死的路,所以“解脱福田”就说
明了僧众的功德道
不要让过去被批判的赶经忏,变成正常现象了
我年轻时候,唱唸还没有这么普遍,是谁推动了唱唸这股风?就是做佛事抓钞票这批人。从前上海佛教青年会,对赶经忏做佛事专门组织过批判。挑了担子,哪家死人就往哪家跑,这些人被称为不务正业的马路和尚。现在却变成正常现象了,因为见多不怪,全颠倒了。
诵成了唱,更不好懂,
可不能把弘法的责任排除掉
我年轻时候,信佛的人一般都在家里诵经,点上三支香,敲敲木鱼,现在也变成唱唸了,唱的声音就很难懂,比如《炉香赞》,用唸的方式,最后是“菩萨摩诃萨”,绝不会唸成“菩萨摩啊摩啊摩诃萨”,可是唱的时候就要这么唱。“摩诃萨”能翻译成“摩啊摩啊摩诃萨”吗?因为唱要有调,要把“摩”字拉长,可是一口气没有这么长,只好再来两个“摩”。既然汉地佛教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你要保持就保持吧,可不能把弘法的责任排除掉。
僧众的功德极其殊胜,
比丘能持好戒律、威仪、细行,就能代表如来形象
应该明白僧众的功德极其殊胜,既然说他殊胜,就要说出殊胜在哪里?你总不能说不知道,或者乱解说。
比丘僧要受250条戒,如果都能持好,素质就高,这是居士远远比不上的。居士只受五戒,四条是根本戒,一条是放逸戒。酒戒虽是放逸戒,其实很重要,杀盗淫妄四根本戒,还可以开许不受,酒戒不能开许不受。从条文的数字上说,出家人受的戒是居士的50倍,这还不包括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如果你真能完全照比丘戒清净受持,再能做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形象也跟佛差不多了,会使所有世间上的人都起恭敬心,所以比丘持好戒能代表如来的形象。反过来说,比丘受了戒不持戒,败坏如来的形象,自身背了罪过,世间人也不会恭敬他。
供养清净的比丘僧,
就等于在福田里下了种子,将来你的福报也大
因为僧众的功德极大,责任极大,所以供养清净的比丘僧,你的福报也极大,因此就称出家人为福田僧。在福田里下种子,你的福气无形中就会增加,虽然你看不见,但肯定会有。因果的转化,不因为看不见而不存在。老话说:明中去,暗中来。一个老板钱赚得多,假如他不信佛,他总认为是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如果是信佛的,他就懂这是自己过去世培植的福报。这种道理世间上人也知道的,所以世间上人也主张行善积德。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就说:“与其积财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
出家僧众走解脱生死的路,引导众生走解脱生死的路,
所以“解脱福田”就说明了僧众的功德
出家僧众不仅仅是你培福的福田,而且还给你智慧,教导你修行。引导你走一条能解脱生死的路,出家人自己走解脱生死的路,又引导众生走解脱生死的路。所以“解脱福田”这四个字就说明白了僧众的功德,如果你不照佛的教导去走,不说走邪吧,也是走偏了,因为你没有做到佛陀的要求。佛陀要求出家人都要走解脱道的道路,断烦恼,证阿罗汉果,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因为不懂佛法呀,不懂佛法就是没有接受佛陀的教育。有些出家人总是说“惭愧惭愧”,可往往就是不肯改正,这跟惭愧的意义相违背了,惭愧了就应该改正啊。
|